2012/1/20 「嫉羨與感恩」的隨筆聯想  
「嫉羨與感恩」的隨筆聯想
 
劉瑞華 臨床心理師
漫長的心理治療,來到結案的時刻。這是在半年前就告知的時間點,因著行政管理上的問題,多少有些半強制性。幾年下來的共同工作,撐過許多艱難的時刻,不過我和個案彼此也都知道,還有很多工作沒有完成;對於被結案的不滿,也陸續在這半年中以各種直接間接的方式被表達。「不管環境多差,能得到的已經是最好的了……。」這是最後他告訴我的一句話。這是感謝?還是是無奈地被迫接受、認命?亦或仍是一種怨懟的表達?我不敢說,但無疑地它是很真實的。在心理治療中,我早已學會,個案完全的感激涕零,通常才是另有文章。我所關切的,也不是我做的工作有沒有得到回報;應得的報酬,在我的收入裡已經獲得了。我所關切的是個案能夠「感受到感恩」的能力。這是他能夠有心靈的平靜、感受到愛、與別人建立好關係的基石。
英國的精神分析師克萊恩曾談到「嫉羨」(envy)與「感恩」(gratitude)這兩種對立的態度。她認為從根逐漸侵蝕愛和感恩的感覺,最強而有力的因素就是嫉羨,因為嫉羨影響所有關係中最早期的一種,也就是和母親的關係。母親的乳房是嬰兒所建立的第一個和他者的關係,乳房提供生存所需的營養(奶水),被餵食的滿足感也帶來被愛與安全感。如果這個過程是順利的,則嬰兒會逐漸內化一個「好乳房」在他的自我裡,也就是:在他之外有某個東西,將會提供一切他所需要和欲求的。這是未來情緒與和別人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礎。如果出生的過程及一開始的養育遭遇困難,例如各種的併發症、缺氧、母親在餵食照顧上的心理障礙,乃至於嚴重的忽視或虐待,嬰兒經驗滿足的能力就會有所缺損,而無法充分地享受奶水和內化一個好乳房。然而,即使外在環境沒有大問題,乳房所造成的挫折,也註定會進入嬰兒和它最早的關係之中,因為最快樂的餵食情境,也無法完全取代他在生產前、在子宮中和母親的一體感,在那個時候,他就是整個世界。脫離子宮來到世上,本身就充滿著一種毀滅性的感覺,破壞攻擊的衝動與被迫害的焦慮,從一開始就存在著。嬰兒渴求的其實是一種無窮盡和永存的乳房(很快變成是母親),它應該給他一切的所欲求的滿足,而且處理掉那些攻擊衝動與焦慮。
愛與感恩的感覺來自於內在好乳房的建立,而嫉羨的感覺會造成嬰兒難以內化好乳房,因為他覺得他被剝奪的滿足,被讓他感到挫折的乳房獨占。克萊恩認為嫉羨是一種憤怒的感覺:「別人擁有、享受我所欲求的東西」,嫉羨的衝動就是「我要去搶走它或破壞它」。更明確一點說,嫉羨是指只介於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關係,來自於最早與母親的兩人關係。而嫉妒(jealousy)則牽涉到三人關係,是感覺自己應得的愛,卻被對手從自己身上奪走,例如一個男人或女人覺得被第三者搶走了所愛之人。嫉羨不只是一種貪婪地想要吸乾、吃光乳房,也是把壞的東西放入母親體內,猶如排泄物或自我壞的部份,以便催毀她。嬰兒的感覺似乎是:當乳房剝削他時,就變成「壞乳房」,因為他保留了好的奶水、愛和照顧,留給他自己。當嫉羨是過度的,即使是讓人滿足的乳房也同樣被嫉羨,因為這個乳房居然擁有可以讓他滿足的東西,而這是他所沒有的。
在我還是新手的時候,屢屢為所提供的介入沒有被接受甚或被批評而感到挫敗、懷疑起自己。「怎麼都只有我在說?你都沒有告訴我要怎麼做。」(在之前的不久,他才覺得他終於找到一個人是認真聽他說話與了解他的);「我說了那麼多,你都沒有反應」(在之前不久他才說「我剛剛想到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但是被你打斷了」。)在一次的治療片段中,個案談著生活中的不順遂、對過去所受傷害的怨憊,談話的氣氛異常地沈悶。在移情中,他對於是我讓這個談話氣氛變得無聊、以及我沒有提供足夠幫助的感受被加以詮釋之後,他報告了一個夢,對這個夢的聯想讓他來到了學生時期的一段愉快記憶,那時大家對他是友善的。但隨即,聯想嘎然而止,他的笑容消失,並表示談論這些過去的事情沒有幫助,他要知道的是現在可以怎麼做。幾年之後,我終於能夠了解到,克萊恩所說的,當一個人需要去貶抑對他有幫助的東西,這就是嫉羨的表達。
有人說,這只是治療師的一種自戀,將負面的治療反應歸因於是個案的問題。做為也是一個人,也有著自己的自尊與被肯定的需要的人來說,我不否認我的確需要有人告訴我「這不是我的錯」。但做為一個治療師,也必須真實地去區辨這兩者。有一種感覺是很重要的,即思考至此,若接下來我所想到的是「這是他的問題,不是我的錯;我應該要告訴他如何感恩」,則顯然我已讓自我被肯定的需求凌駕於對個案的理解。對我而言,體認到嫉羨的破壞力,讓我得以能不被「催毀」,能繼續在治療師的位子上聆聽與理解個案,並且相信,唯有經驗到來自於內的嫉羨被真實地了解,才能真正感受到滿足的被餵食的經驗,而增加享受與感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