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 【老人與「睡」】  
【老人與「睡」】
 
神經精神科 賴俊揚醫師
老鄭是個公務員,在工作岡位上奉獻了大半輩子,三年多前退休下來享享清福。以前上班時每天都是朝九晚五,夙夜匪懈,勤勤懇懇,生活作息非常規律。退休後,一開始白天還到處串門子,找老朋友、鄰居聊聊天,或四處走走、運動運動,或種種花草、怡情養性;晚上等兒子媳婦下班、孫子下課後,一家人共進晚餐,看看電視,享受天倫之樂。然而,最近家人開始注意到,老鄭吃過晚飯,一如往常坐在沙發看電視時,常常看著看著就打起瞌睡來了;以前都一覺到天亮,最近常常半夜就醒來,之後再也睡不著,一直到天亮…。
一般人總以為,晚上七早八早就想睡,清晨一大早就醒來,白天坐著也能打瞌睡,就是「老了、退化了」的徵兆,一旦自己出現這些現象,便開始長吁短嘆,感慨年華老去,歲月不留人。「老化」,似乎就一定會睡眠需求減少、睡眠品質不好。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人類隨著年紀的增長,睡眠中淺睡期所佔比重逐漸增加,深睡期所佔比重則逐漸減少,所以老人家的淺睡期一般而言是比較多的;也就是說,老人家睡得比較淺,睡眠比較脆弱,容易受到內在或外在刺激的影響,睡眠的連續性就不容易維持,睡眠容易中斷。內在刺激例如身體病痛的影響,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巴金森氏症、攝護腺肥大、關節痠痛…等等,這些常見的老年疾病,也是臨床上常見影響老年人睡眠健康的原因,甚至治療這些疾病的藥物,也很有可能影響到老年人的睡眠。外在刺激例如環境因素的影響,包括聲音、光線、房間、床(老年人常會「認床」)…等等,所以老人家出外遊玩特別容易抱怨睡不好。
但是有的研究則發現,健康老人族群的總睡眠時間,和年輕人的總睡眠時間比起來並沒有顯著減少,而且發生失眠的機率也沒有顯著高於年輕人。所以,睡眠需求減少、睡眠品質不好,不見得是老年人的宿命,一旦發現老人家出現睡眠障礙時,除了考慮一般常見的環境或心理因素之外,更要特別注意,老人家的身體健康是否也出了問題。
老鄭的情況還有一種可能:白天還可以到處串門子聊天,四處走走、運動,活動量還可以,不至於想打瞌睡,但是到了晚上,吃完飯就只有看電視、睡覺,沒其他事可做,難免會想睡,所以晚上七早八早就去睡,也是情有可原的事。
基本上,晚上很早就去睡,半夜或清晨就醒來,若只是單純的生理時鐘變化,沒有合併生理或心理上的病因,不見得會有甚麼大問題。但有些人正式就寢時間到了卻無法入睡,或苦於過早清醒,自覺與家人作息時間不一致,似乎「怪怪的」,便希望借助安眠藥物的幫助,讓自己可以調整好睡眠。若醫師考量其過早清醒而予以開立長效型安眠藥,反而可能導致老年人白天昏昏沉沉,或增加跌倒的風險,用藥時務需戒急用忍。相反的,有些情況則可能需要積極治療,例如:有些老人家半夜醒著難免會發出聲響,多少會干擾到家人的睡眠;也有些老人家合併有失智症,半夜起來開瓦斯煮東西後忘了關瓦斯,很可能會釀成大禍…等。
當然,診斷和治療還是需要臨床上的專業評估,引起老年人睡眠障礙的原因往往是合併多種因素,絕非單一、兩個就可以解決的,還是要從生物-心理-社會多重模式一一去抽絲剝繭,才能正確的找出潛在原因;病患或家屬也要避免迷信或排斥安眠藥,儘量以客觀的態度看待睡眠問題,接受「失眠也是一種病」,「有病就要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