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 『日常生活』心理學  
『日常生活』心理學
 
臨床心理師兼科主任 林耿樟

『臨床心理學』 — 應用心理學的一支。『臨床心理師』應用心理病理、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三大核心理論評估(衡鑑)與治療病人,臨床心理師研究與了解心理疾病、消除症狀、增加心理健康行為、促進人格成長。

多年臨床心理師執業為病人評估(衡鑑)與治療、幫民眾自費心理健康檢查以及公益宣導心理保健知識,看待健康的方式漸漸地從『病了,怕了,才想到醫生』轉變成『健康是王道,重點在日常保健』。平日工作所見都是『病人-案主』,都是曾歷經逆境、挫折、阻礙、苦惱、自助、人助,直到解決不了、撐不下去、沒辦法才踏入精神科醫院尋求快速且神奇解藥,期望瞬間能讓自己身體不再不舒服、心情不再那麼難過、想法不再那麼悲觀、盡快恢復正常生活。並一再宣稱自己不是病了,只是陷入困局,只是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只是崩潰,只是失眠煩躁,只是亂了,最後終將回到以前的樣子。

真希望心理疾病治療能一兩次門診就結束。難解之處在於人為何會有心理困擾與心理疾病,光是心理病理學就有許多說法。精神分析學派說:早年的心理衝突加上忽略現實的防衛機轉是致病原因。認知學派說:非理性自動化想法是致病原因。行為學派說:僵化制約學習結果是致病原因。個人中心學派說:自我概念與真實經驗矛盾是致病原因。人際取向學派說:人際互動動機目標受挫是致病原因。社會學習學派說:特定情境行為獎懲強度是致病原因。抽絲剝繭全盤考據原因與解答已相當耗時,接續還有許許多多功課得做?一句話『知易行難』。

不要把煩惱與壓力拖到最後變成心理困擾,不要把心理困擾拖到心理疾病才來精神科就診。從現在起,靠自己實踐『日常生活心理學』,吸收促進心理健康知識,每年除定期身體與心理健康檢查外,選修金錢與時間管理、慾望與任務管理、壓力與情緒管理、親子溝通與教養、婚姻衝突與溝通、優質睡眠、人際互動、運動娛樂、學會輕鬆、營養飲食、正確對待自己、勇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做出改變、自信與自尊,保證有上課有保佑。

總而言之,醫院是看病的地方。還沒來醫院前,能做的心理健康活動很多,逛逛網路(加入網路心靈診所會員),看看健康頻道,訂閱雜誌(訂閱凱旋心情報),三五成群參加社區大學或社區中舉辦的日常生活心理學課程,參加心理健康活動、安排自費心理健康檢查與心理健康諮商。持續鍛鍊、積極修行改進、追求成長與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