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23 居住在都市的銀髮族  
居住在都市的銀髮族
 
社區科主任 曾憲洋
之前常常聽一些老前輩說,退休後想搬到鄉下去住,享受新鮮空氣和寧靜的生活,但是一想到就醫的便利性時,他們卻又裹足不前。我們不應該只是讓老年人感受到就醫的便利性而已,而是更應該檢討現在的都市是否適合老人們居住。

老年人對衣、食、住、行、育、樂的需求跟年青的族群不太相同。就「行」來說,居住在都市的老人們在過馬路這項簡單的事情上卻變得困難重重;都市的馬路愈來愈寬,穿越馬路時,在馬路中間分隔島停留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對老人們來說,他們的面前和背後都是汽車快速通過的道路;有些地段因為車流順暢的考量而撤消了行人穿越道,改為行人天橋或地下道,無論那一種方式,老人家必需面對上、下樓梯的狀況,對於雙腿健壯的年青人來說當然是沒有問題,然面對老年人來說可是一大考驗!即使不需要過馬路,老年人還得面對騎樓上的起伏和商家設立的障礙。

如果「出門」變得如此的不方便,那待在家裡又如何呢?
住在都市的環境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大,彼此的信任度不佳,即使左鄰右舍也不見得彼此認識,更談不上有互動或幫忙;在白天,兒子、媳婦上班,孫子、孫女去上課;即使家人下班、下課回來了,老年人跟他們的互動也有著潛在性的困難,例如:年青的說國語、英語,或者在談論當下流行的詞彙,又或者討論最近電腦的趨勢和功能等,大多數的老年人都無法加入他們的話題。另外,大部份老年人的作息時間跟年青人不一樣,即使在週末或假日也都是早睡早起,然而,年青人的休閒活動主要在晚上,而且在週末或假日往往是晚睡晚起;即使有體諒的家人,干擾有時候卻來自鄰居或吵雜的周遭環境。

醫療資源網絡的鋪設是都市規畫當中最基本的要求,而如何前往醫療單位考驗的則是都市交通的規劃。美術館、文化中心、都會公園等公共建設可讓老人們有個活動及聚會的場所,綠色都市的概念除了環保也提升了都市人民的生活品質。居住在都市的老人們絕大多數與後代同住,如同前面所提到的,與家人的互動不良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壓力,適量的參與藝文活動、社區成長、長青學習的機構可提供老人們的調適與壓力排解。在都市更新計畫中,適度的保留傳統市場、眷村、古蹟等舊有文化,是為了老人們能在面對快速改變的環境與時代洪流中,尋求自我存在價值的認可與對於都市舊有風貌的認同,進而保持心理上的健康。

政府在敬老尊賢觀念的積極推廣,會促使都市居民對於日常生活中與老人們互動時態度上的改變,從基本的讓座到主動關懷弱勢老人等舉動皆可視為人民素養提升的表現,使我們的都市除了充滿活力之外,也能讓銀髮族安心、方便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