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7/14 淺談校園霸凌 School bullying  
淺談校園霸凌 School bullying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林正岳主治醫師兼科主任
霸凌(bully)說來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或新的行為名詞,英文bully的譯詞而已,說穿了不過就是『強凌弱、大欺小、眾凌寡』,此事自古已有,中外皆然,(戰爭、侵略為其最),只不過於今為烈,雖然形式有點不同,骨子裡還是差不多的,拜工業化之賜,物質文明進步快速,知識大爆炸,全球人口益多,也越密集,人際互動頻繁,競爭益見明顯,大量正面的、負面的、凌亂的、扭曲的資訊經由各種管道及傳媒迅速傳播,尤其近十多年來網際網路的無遠弗界,更助長了此種互相模仿的行為,當然也使此行為更多樣化、複雜化、病態化;另社會結構快速變遷,傳統家庭結構瓦解,經濟結構趨向更明顯的M型化,貧富差距日趨嚴重,有人三餐困頓不繼,有人豪奢到病態性浪費,社會不平現象趨極端化,揆諸歷史,此常為社會國家動亂根源,不是嗎!?
常言道:『8歲看80歲』、『個性決定人的一生』,從小孩子與生俱來(天生的、大人生的) 的『九大氣質 ( 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適應度、反應強度、情緒本質、堅持度、注意力分散度、反應閾 )』加上後天的養育、教育(因才施教),心理和環境因素介入,造就孩子早期的人格雛型,進而影響其未來的一生,而這些人格的雛型都在人生的早期塑型。
然而我們大人提供孩子的成長環境如何呢?電影 (說到艋舺這部得獎電影對校園霸凌沒影響,你相信嗎?)、電視、新聞、各種傳媒的內容暴力充斥,立院諸公於國會殿堂亦常有脫序的肢體語言示範,大家天天看到的,除了打,還是打;線上遊戲也幾乎都是打來打去的暴力和扭曲的價值觀,我們的孩子觸目所及,若多為此,能不『潛移默化』、『耳濡目染』,能不『仿同』嗎?因為暴力似乎常被標示為快速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東西方的傳統教養觀念、社會教育…亦多見如是的觀念,『不打不成器』、『棒頭出孝子』、『spare the rod, spoil the child』、甚至『一支番仔火,一桶汽油』…我們的孩子從家庭開始到進入學校後一連串的教養、社會學習模仿,亦多見如是的不良示範,甚至身教亦多如此,我們關愛的下一代其實正處於一個大人們提供的高風險的『霸凌』學習情境中,不是嗎?『霸凌』如是猖狂流行,究竟是誰的責任,昭然若揭! 『霸凌』又常和非典型家庭(破碎家庭、隔代教養、單親家庭…)、各類型的家庭暴力、兒童青少年性侵害議題、成長早期的創傷經驗、及兒童青少年物質(含毒品)濫用…等,有相互關聯及因果關係,成因複雜度高且廣,因此要解決校園霸凌似乎不是想像中的單純。
學校原本就應該是一被保護的學習環境,校園內即使有同儕或師生間人際關係的磨擦或衝突,亦多限於較輕微的社會化的前型情境,師長們共同藉之以教導學生於當下和未來進入社會時人際關係的互動技巧、方式和能力,及孩子們面對挫折困難時,處理壓力和挫折困擾的調適能力。而今,校園霸凌事件頻繁到幾乎媒體天天報導,輿論指責,電視各論壇名嘴專家民代討論、撻伐;教育部於民國100年02月23日臺軍(二)字第1000018469C號令,發布『維護校園安全實施要點』,甚至訂出『學校發現學生疑似參加不良組織通報流程圖』 『警察機關發現學生疑似參加不良組織通報流程圖』,教育部長頭痛到說出『報警處裡』,甚至驚動馬總統下令,期勉處理『霸凌』四原則-「主動發掘、明快處置、配合偵辦、對外說明」。令人感覺似乎社會觀念上多把『霸凌』此問題當作『都是孩子們不乖』,『不學好』,甚或當作是一犯罪問題來處理,似乎忽略了此問題的複雜性及其多重、多元、異源的潛因、致因、塑因、及加重因。
校園霸凌(School bullying),又稱校園暴力,定義為:指個人長期遭受惡意的心理、身體和言語攻擊,且通常因為權力或體型因素無法反抗。校園霸凌的加害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透過對受害人身心上的壓迫,造成對方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鬱。校園霸凌不只發生在校園,因同儕而起的校園霸凌也可能發生在校外,甚至在網際網路上。隨著科技進步,即時通訊軟體、網路論壇、BBS、YouTube、Facebook等交流平臺也成為霸凌事件的發生地之一,加害人藉網路或電信設備以文字和多媒體長期、反覆攻擊受害人,稱為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
霸凌(生氣、攻擊、暴力)其實是一種『強凌弱、大欺小、眾凌寡』、屬人性黑暗面的懦弱行為,多肇因於自己無能解決困擾和挫折,無力克服人性枷鎖,無法戰勝自己自己最大的敵人-『我』。 它不僅造成受害人心靈創傷,也造成課業成就低落、人際疏離,甚至造成受害人的報復性攻擊;對加害人也有一定影響,這些加害人成年後的犯罪率、酗酒現象比例相當高,具加害人特質的男性加害人有高比率於24-26歲以前犯罪,非加害人特質的男性加害人則較低比率犯罪。霸凌的種類包含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凌和非直接霸凌4種。在受害者分析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肢體霸凌,女生受言語霸凌或性騷擾的比例較大。霸凌對受害人造成的後遺症相當多,包括逃家、逃學、出現慢性疾病、自殺和飲食不正常等,並且會造成自尊降低、時常焦慮不安、悲觀思性思考與高度渴求關懷心理。其中有些受害人長大後可能會轉變成加害人,這些同時是受害人和加害人的學生罹患精神疾病的比例也比單純的加害人或受害人高。
下列校園霸凌中的各角色,霸凌過程,蘊藏著一個複雜的互動狀態,牽涉的學生可分為幾種:
1霸凌者(英文:Bully)發動霸凌行為,通常還帶領其他同學參與其中。
2.受害者/被霸凌者(英文:Victim/Bullied)受到霸凌。
3.協助者(英文:Assistant)跟隨霸凌者,直接參與霸凌行動。
4.附和者(英文:Reinforcer)支持霸凌者的行為,例如:在旁嬉笑或吶喊助威。5.保護者(英文:Defender)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嘗試制止霸凌行為。(但這樣
的人通常為數不多)。
6.局外人(英文:Outsider)置身事外。(也有些是害怕幫助受害者會讓自己受到
欺負而假裝局外人的身份。但通常如果受害者轉學或是住院..等無法到校上課
時,欺凌者便可能從局外人裡挑選下一個目標)。
我查閱整理國內外一些資料,加上自己一些看法,希望能提供棉薄之力,集思廣益,共同討論出可行和適當應對之策,期望對我們的社會、學校、及成長學習中的『未來國家的主人翁』能有幫忙。

1.英國研究,霸凌者及被霸凌的青少年,於後續產生憂鬱、自殺意念及企圖的風
險明顯增加,且霸凌者及被霸凌的青少年兩者的盛行率差不多,均需精神醫
療介入。
2.芬蘭對14-16歲的青少年的學校健康促進研究調查(8787人於1995年,17643
人於1997年),有關霸凌者及霸凌受害者的身心症狀、憂鬱、焦慮、飲食障礙
和物質濫用,經常性的過量飲酒和其他物質濫用是最常見的。 其中霸凌及霸
凌受害者的女生及霸凌受害者的男生常見飲食障礙。 霸凌應被視為青少年時
期一個發生精神障礙的風險指標。
3.希臘研究,常遭霸凌的受害者較一般人於青春期後期更可能產生自殺意念,無
論男孩或女孩(雖然男孩比率上略高),霸凌者於調適後則較無此情形。此關聯
性提供了學校對那些常遭受凌的受害者(有較高自殺意念的風險) ,對這些有
較高可能於青春期後期產生自殺風險的學生提供一評估機制。
4.美國研究,童年期的霸凌受害與成年期邊緣性人格違常呈正向關聯性,及較多
的外化行為和心理健康服務使用。 雖然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因果關係,但是這
種關係的性質需要進一步調查。
5.英國研究顯示,被霸凌的受害者(1)不是一個有然發生的隨機事件,且可用
個體的特質及各種家庭相關因素來預測,(2)年齡層相當穩定;(3)與症狀
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相關,包括自我傷害,暴力行為和精神病症狀;(4)具
長期影響,可持續到青春期後期,(5)獨自和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有關。
該機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努力的證據表明,旨在應大力支持減少兒童
和青少年的霸凌受害。 此外,研究其中的機轉來瞭解『霸凌受害者』產生心
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機制是必要的。
6.芬蘭研究,暴力犯罪於統計學上和校園霸凌行為有顯著相關,但是和非暴力犯
罪則無相關。 此外,『霸凌』是預測一早期發生嚴重暴力罪行的指標。於青
少年的精神科診斷,研究觀察到霸凌受害者犯罪可能性的下降。 因此,『霸
凌者』的暴力犯罪風險可能會增加,而霸凌受害者則非犯罪行為的危險因素。
7.芬蘭的研究,8歲左右霸凌受害者,和後來經常每天大量吸煙,有明顯的相關。
霸凌者,則有較多非法藥物和毒品使用,霸凌受害者較少發生非法藥物的使
用。 霸凌行為和經常酗酒無直接相關。據此,可作為篩選和識別往後各健康
損害行為危險群的可能性。
8.芬蘭的研究,童年霸凌及霸凌受害者和青春期懷孕成為10多歲的小母親,有
相當的關聯性。此研究,對父母和老師的注意預防『霸凌者』少女懷孕有幫助。
9.英國研究顯示,從多個舉報人收集霸凌受害者的信息是理想的情況。然
而,在沒有霸凌受害孩子的自我報告下,媽媽可以被視為一個可行的選擇,反
之亦然。
10.英國研究顯示,霸凌受害者易處於一個危險性的飲酒方式,部分原因是由於
自我發展的治療性飲酒行為。 霸凌受害者可因調適技巧介入及目標的干預措
施,以減少未來風險性的酒精濫用的負面影響。
11.美國研究顯示,早期於1年級篩檢出霸凌受害者是極有助益的。 早期介入
處理可預防和/或減輕以後的心理上,學業上和身體健康問題。
12.英國研究顯示,對霸凌受害者,高度的家庭社會支持對促進良好的心理健康
是重要的。 有證據表明,高度的朋友支持和溫和的(非高度的)家人的支持
是能夠保護霸凌受害青少年免於學業不良。但是光從朋友和家人的支持是不足
夠以保護受害青少年精神健康困擾。學校更積極的介入干預是必要的。
13.英國研究顯示,溫暖的家庭關係,正向的家庭環境的幫助緩衝霸凌受害者兒
童的負面影響。 溫暖的親子關係,對霸凌受害兒童的可以發揮環境性的介導
行為調適作用。 確定保護因素,促進抵禦霸凌受害的負面影響可改善家庭環
境的策略性定位。
14.美國研究顯示,女性憂鬱症和霸凌受害及物質濫用呈正相關聯性。在男性憂
鬱症與霸凌受害呈正相關聯性,但不與物質濫用呈正相關聯性。此結果凸顯
了女性青春期憂鬱症,造成女性於青春期處於高風險的霸凌受害和物質濫用
問題。

以上拉拉雜雜整理了國內外一些資料,加上自己一些看法,拋磚引玉,希望能集各種專業的常識知識和努力,來解決我們關愛的孩子們的問題及整個社會的困擾和亂象。 日本對一定會發生的地震,重複演習,強化建築,9.0級的強震來了,固然創傷慘烈,但看不到紊亂的社會秩序,從中我們或可學習到一些面對困難的態度,對處理校園霸凌問題,或許我們也應該真正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但絕不放下它,畢竟孩子是未來的希望,不是嗎!?

參考文獻:
1.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ullying,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Finnish adolescents: school
survey, 1999.)
2. Journal of Adolescence Volume 23, Issue 6, December 2000, Pages 661-674) Bullying at school—
an indicator of adolescents at risk for mental disorders
3. BMC Psychiatry. 2011;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ullying and early stages of suicidal ideation in late
adolescents in Greece
4.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2010 Sep-Oct; Being bullied in childhood: correlation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in adulthood
5. Psychological Med. 2010 May; Bullying victimization in youths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uch
ado about nothing'?
6. Forensic Scie Inter. 2010 Oct 11. Bullying behaviour and criminality : A population-based follow-up
study of adolescent psychiatric inpatients in Northern Finland.
7. Addictive Behaviors. 2011 Mar; Childhood bullying behaviors at age eight and substance use at age
18 among males.
8.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11 Jan; Childhood bullying as a predictor for becoming a teenage
mother in Finland.
9. J. Abnorm Child Psychol. 2010 Oct. Mothers and Children as Informants of Bullying Victimization.
10. Addict Behav. 2011 Jan-Feb; Adolescent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alcohol-related problem
behavior mediated by coping drinking motives over a 12 month period.
11. J. Abnorm Child Psychol. 2011 Feb;Stability of early identified aggressive victim status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associations with late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s.
12. J. Adolesc. 2010 Jul 15. Can social support protect bullied adolescents from adverse outcomes?
13.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10 Jul; Families promot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resilience to
bullying: evidence of an environmental effect.
14. Prev Science 2010 Dec;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substance use among U.S. adolescents:
mediation by depression.

教育部校園霸凌專線:0800-200885、0800-580780。
高雄市校園霸凌專線:0800-77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