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5 職能與工作  
職能與工作
 
職能與工作

職能治療師 夏榮輝

「職能」關係到個體生理上的健康、個體對「安寧」的主觀感受、日常活動時身體機能運作狀況、對壓力的調適情況以及能否發展出勝任自我角色與對環境掌控的能力。

「職能」的內容包含個案與家庭的關係和互動情形、個案日常生活情況與自我照顧能力、個案的工作與生產能力、個案的休閒安排與娛樂項目以及時間運用等



在96年新修正的「精神衛生法」第一章第一條中增列「支持並協助病人於社區生活」;第三條...社區精神復健:指為協助病人逐步適應社會生活,於社區中提供病人有關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心理重建、社交技巧、日常生活處理能力等之復健治療。再再證明在個案的復健過程中「工作」佔有很重要的一部分。



大部分的工作會生產出產品,能提供個體實現其目標、滿足其創造力或提供生計。職能治療運用「工作」的特性,協助個案重返社區生活,其特性包含有:外在的獎賞、有形的責任與義務、在特定的場所或時間裡進行、征服或挑戰慾望、工作夥伴的合作或刺激。



在訓練個案的工作能力時,以往將復健工作場分成四大類:

(一)終態型工作場(或庇護型工作場)-提供保護性無競爭的工作機會,工作期間無限制,採永久安置的型態,諮詢或社會服務較少。

例:零件組裝、代工等。

(二)過渡型工作場-利用工作為治療工具,改善工作態度與行為,協助個案提升到更高層次,以訓練個案功能為主,有提供諮詢及適時督導。

例:環境整理、公文傳送等。

(三)工作適應訓練場-主要為短期訓練,其就業模式較趨近於競爭市場,以訓練個案進入競爭性的就業市場為目的。例:實習商店、園藝景觀維護等。

(三)職業訓練場-訓練個案獲得某種職業的工作場所。

例:電腦實務應用班、洗車班等。



現今的社區復健中心或康復之家不再侷限於以往的工作場型態,多以混合型服務精障學員:利用中心或康家有限的場地,採多樣化經營一隅從事代工、包裝業務、一隅成立庇護商店或成立工作坊由就服員或管理員帶領學員外出從事清潔、外送或派報等工作及撰寫方案申請經費成立職業訓練班。



「工作」可以發展出創造力、提高自信心、訓練判斷力及培養合作行為,如何培養個案工作能力重返社區生活,讓個案活出生命的光彩。有賴個案本身、醫療團隊與家屬共同合作與努力。

目前本院社區復健中心現有的工作坊如下:工作助理、油漆工作坊、水電工作坊、清潔工作坊、洗車工作坊、車工坊、青草青工作坊、愛車大隊、餐廳打菜、水果包裝、產業代工、百合心坊、夢想起啡工作坊、美髮工作坊、燈具工作坊、香草工作坊、夢想起飛商行、芭杜芭美食坊等十八個工作坊,歡迎有工作意願的精帳朋友參加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