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7/15 醫療的心與新  
醫療的心與新
 
醫療的心與新
檢驗科主任 王上彰
近來有關八年未調整的健保費及衛生署強力推動二代健保費率調漲方案,讓各新聞媒體、報章雜誌大力的報導,儼然已成為全民與各電視名嘴最新話題。當基層民眾社團發出怒吼抗爭和朝野兩黨的角力與政府高層的安撫協商,另一方面卻有不肖醫師以「假罹癌、真切除」、「假發瘋、真住院」和詐騙集團勾結詐領健保費與高額商業保險費。以及偏遠地區民眾因小病至大醫院就診,花費時間與金錢接受一連串的檢查,最後仍未獲得肯定的診斷照護和治療效果。而對當今醫療體系與照護效能等健保現況發出諸多抱怨,屢屢在整點最新live新聞畫面裡不斷播放。我們且先看下面這則真實的故事:
有名婦女因腸胃不舒服嘔吐,到一家通過醫院評鑑之中型地區醫院急診就醫,一開始醫師告訴家屬病患疑似急性敗血症,需緊急住進加護病房觀察照護與接受治療並開出病危通知。就醫時間正逢假日僅住院醫師負責,在無法得知是因何感染的情況下病患被投以數種抗生素並接受一連串的檢查,但症狀並未改善。最後因突然發血壓下降、冷顫、水腫、呼吸窘迫,繼而休克急救無效宣告死亡。在短短不到兩天的住院期間,醫療費用大部分是檢查費用,極盡諷刺的事是在病人往生時,醫師在病歷記載裡還不曉得她是經由什麼病菌引起的敗血症休克死亡。
現今醫學檢查技術的進展遠比醫藥治療方面來得快速,因此檢查儀器設備精良的大型醫學中心或教學醫院,可提供檢查的項目當然要比地區或區域之中小型醫院多,相形之下醫療費用也就越昂貴。至於偏遠地區的小診所可能就不用檢查,或許也無從檢查起。因此在目前健保總額給付制度控管下各醫療院所以改建病房推展自費來增加收入,增加負擔的還是就醫的民眾。這是現今醫療所面臨的一個大問題,終究還是會由調漲二代或三代健保費由全民買單。
無可諱言地當身體出現病痛時接受檢查是必需的,但有些疾病是不是絕對要接受一些檢查?例如明明知道只是感冒引起的發燒而已,為什麼要折騰病人去抽血、驗尿、驗痰或照X光?或者是最近時興的「健康檢查」,到底應該檢查到什麼「程度」呢?若檢查「結果正常或異常」是否能代表身體真正的狀況呢?實驗室科學且客觀的檢查結果是能提供臨床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與治療的參考依據。當各醫療院所在面對政府為有效落實傳染病防疫與疫情通報政策此一嚴肅的問題時(SARS或H1N1新型流感),醫院所做龐大繁複的檢查項目,會被認為是「真正必需」?若只為有效配合政策能順利推動圓滿成功,讓醫療資源花費付出如此大的代價,最後結果竟是徒勞無功,是否意謂著某些醫療衛生政策已使現代醫學誤入了歧途?我想這個問題牽涉極廣在此妄加置喙反而不妥。反觀之,亦是否代表醫療水準越高的醫院,其醫師對診斷的興趣也遠勝於治療?所謂「事未易察,理未易明」導致自以為有經驗越內行的醫師越不敢妄下斷語,因此他們就很可能掉進前面所說的陷阱與代價旋渦裡。
隨著科技快速進步,醫學新知識也不斷擴充與累積,現今高科技高價位檢查的儀器設備也日益精進且五花八門。諸如磁振造影MRI、正子/電腦斷層造影PET/CT、3D立體超音波、電子顯微鏡、或整合型臨床血液生化免疫檢查快速分析儀等等。診療室裡呈現在病人與醫師之間,是經由一管一管抽取血液所得到的檢驗報告或經由過度輻射曝露所得到的一張一張影像結果。近年來醫師透過檢查儀器與無數的數據來診斷病症並解釋病情,相較於昔日所謂「名醫」看病診療全憑所累積的豐富經驗與深厚功力,一眼就能診斷出病人所患什麼疾病的醫生。以前的「名醫」、「仁心仁術」或許在未賦予新的定義前似乎已經不再了嗎?精確的檢查的技術當然需靠不斷專業的細心學習,進而將用心累積的經驗如蝴蝶羽化般昇華為愛心的診療藝術,因為誠心付出所獲取的經驗是用什麼皆無法買到的無價藝術品。
當然在對精神疾病病患的醫療檢查與照護方式,是更加需要同時具備自信心的專業技術與同理心的藝術涵養,因為這些人是特殊的弱勢族群,一方面受社會歧視,另一方面受疾病困擾,如果得不到及時幫助且適當的診治,就可能終身變成病人。「人生,是常給而不是多拿!」- 付出不是有限的施捨,而是無限的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