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6/14 存在的深義—我看「海邊的卡夫卡」  
存在的深義—我看「海邊的卡夫卡」
 
這一本奇書之前在日本與台灣都造成轟動,書店不停的宣佈此書如何狂銷、熱賣、締造新紀錄。不過在台灣最令人感覺奇怪的是,談論與書評的人卻意外的少。以我個人的搜尋能力,所能找到的討論與熱賣似乎不成正比,頂多都是一些充滿「為什麼」的文章而已。
撇開這種奇怪的熱賣現象不談,從書的本質與內容上來看,個人還是認為此書值得推崇。雖然村上先生用了奇詭的手法,讓讀者看完後幾乎都是身陷五里霧中,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丈二金剛也摸不著頭的。大家可能一看完之後會問號滿天飛,村上先生到底在幹嘛呢?用了四十萬字描述了這樣的故事到底用意何在?考驗讀者的耐性?抑或是博學多聞的程度呢?我剛看完時也是滿腹疑問,經過幾天的沈澱消化,踅來踅去的空閒時刻中,我猜想出此書至少有三種含意在,而且這些含意層層堆疊,互相影響。雖然晚近的文學批評已不太在乎作者原始的感受,作品自有其生命力,讀者的詮釋成為另外一種再創作的歷程。每個人看完之後的獨有反應也都是自我存在的表現,當然這也是此書所欲表達的概念之一。
個人認為此書的基石有三:「成長、存在、卡夫卡」。只要能掌握到這三點,大約就能對此書畫出輪廓,並且進而有所收穫。

「成長」
這裡所謂的「成長」,並不只是單純的指稱男主角田村而已,而是泛指所有讀者都在讀完此書必然會有所長進。即使你看不懂,滿臉疑惑,一頭霧水,不知謎與謎之間的架接,不知故事與故事之間的轉換,如此模糊不清又驚心動魄的體驗,已經在不知不覺之間使你的生命經驗有所精進。這是成長之一。
  另外的成長則是來自於自身的不解與疑惑。透過這些鋪天蓋地的問號,也給了有心瞭解世界的人們開了一扇窗。從書名開始,你可以一連串的疑問下去。卡夫卡到底是誰?所寫的書對於後世到底有何影響?為什麼書名要取做「海邊的卡夫卡」?為什麼不叫做山邊、河邊或田邊呢?莎士比亞是誰?「哈姆雷特」又是什麼樣的故事?由此故事所衍生而出的「戀母弒父」之原形概念(Archetype)與S. Freud(佛洛依德)、K. Jung(容格)又有何關聯?反覆出現的性與死亡(Sex and Death)又有何深意?中田先生得了什麼病?四國的高松又在哪裡?為什麼「全共鬥」時期學生可以罷課?為什麼可以隨隨便便就把別人圍毆致死?為什麼是Johnnie Walker和桑德斯上校?而非Heineken和麥當勞叔叔?為什麼聽風的聲音就可以瞭解生命的意義?而非看看雲的變化?
  以上這些問題包含了文學、哲學、心理學、地理學、歷史學、精神醫學等等各式各樣繁雜的知識學問,你正透過這本書,重新構築了你所認識的世界。這當然也是成長的一部份。假如你願意往前邁進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