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6/14 夫妻大不同  
夫妻大不同
 
志明與如玉結婚才半年,幾乎每天吵架,戀愛談了兩三年,但是真的生活在一起,才知道彼此原來有那麼多的不同。
刷牙時,志明把牙膏從管子最後端向前擠,看著如玉隨手從牙膏管子中間任一個地方擠壓,他非常不悅,他認為自己那樣作才對,要如玉照他的方式作;也不知怎的,如玉就是沒改過來,志明很生氣,認為如玉沒聽他的話,不重視他。二、三十年的老習慣,要改也不是一下就可以改正過來,再說,如玉也不覺得自己的擠牙膏方式有什麼大不對,到最後牙膏還不是ㄧ樣用光光,為什麼非得照那樣擠不可,她覺得志明小題大作,莫名其妙。

週末時,志明喜歡和他的朋友們一起玩樂、打趣;如玉則喜歡兩人單獨相處或出遊。志明認為與朋友在一起很好,這樣笑笑鬧鬧讓精神很輕鬆很開心,他疑惑為什麼回到家時,如玉經常會一臉不悅,她為什麼不能體會這種快樂?難道她不願學習跟自己的朋友打成一片?難道她不知道兩個人逛街有多無聊嗎?如玉喜歡情感交流,喜歡有兩人談心的時光,就像婚前她跟好朋友在一起的時候ㄧ樣,分享經驗與感受,帶給她充實的感覺,和一群人這樣瞎掰玩鬧雖然有輕鬆的氣氛,但若一直只是這樣,並沒能滿足如玉心理上的需要。

這些「不同」只是其中的一二,其他像是:洗完澡時,浴室牆壁須不須要用抹布擦乾?吃煮湯的排骨要不要沾醬油?家裡鋪不舖地毯?家具要買什麼樣的?錢要怎麼花?該給父母多少錢?該給娘家父母錢?、、、、、、、、、、、、幾乎對很多大大小小的事,兩人的作法、看法都有不同。志明經常堅持如玉要照他的意思做,在傳統家庭長大的志明,從小就看著媽媽總是順著爸爸,自然認為妻子本該順著丈夫的意思,家是男人作主的,他也總是認為自己的做法比較好、比較對。喜歡聽演講,有著現代「兩性平權」的思潮的如玉卻認為男女本是平等的,夫妻相處也是要講理的,或者要協調的,哪有一定誰聽誰的!這種情況下,衝突就自然發生了,吵架也是不可避免的。

就連吵架方式兩個人也不一樣,如玉重視關係和諧,喜歡分享內在,這種女性化的特質,使得她想要把自己的感受與想法說出來,讓對方了解,同時她也想要聽聽志明的感受與想法,她認為讓彼此了解最重要,也認為了解之後,衝突自然會減少,她想若是衝突還存在,再去討論怎麼做也不遲,她認為若能這樣處理,彼此的關係自然不會太差。基於這樣的想法,如玉就試著說出自己的感受,但是如玉ㄧ旦提到志明的某個行為讓她不舒服時,志明聽了就覺得刺耳,就認為如玉在批評他,對他這個人不滿,在嫌棄他是個差勁的丈夫,無法讓她快樂;於是他的情緒就激動起來,再也沒耐心聽下去了。此時,志明的男性化的特質,使他只想儘快解決問題,他希望立刻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想去聽或談什麼感受的,談感受在他成長的男性圈子裡被認為是娘娘腔的,再說由於缺乏練習經驗,他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說出感受,甚至連自己的感受是什麼,有時候也沒來得及摸清楚,此刻的他要的是具體的方法,他急迫地要如玉告訴他:到底要怎嚜做?他要怎麼做才能讓她滿意?

說實在的,如玉原本就不喜歡指使別人怎麼做,她本來也只是想說出來讓彼此能了解,了解之後,彼此再看看要怎麼解決,此刻在志明的催促之下,她一時也說不出來要志明怎麼做,再說,在這樣情緒高漲、關係緊張的情況下,如玉更沒能好好思考,因此她沒能立即回答志明的問題,除此之外,如玉心中其他的話自然也沒機會說出來,如玉覺得很挫折;志明得不到他要的答案,也很生氣,他覺得如玉根本在胡鬧,「她只會吵,只會嫌,也說不出所以然嘛!」,兩人就如此不歡而散。他們都覺得對方無法談下去,都認為對方難以溝通。

如玉覺得志明不想聽她把話講完,就是不關心她的感受,她想志明可能是沒那麼愛自己了,因此,她覺得傷心;志明覺得如玉批評他,不滿意他,不能接受他,不能信任自己這個做丈夫的,於是他有失敗感,他也覺得難受。
結婚還不到一年,彼此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娶錯人了?嫁錯人了?離婚的念頭漸漸萌生起來。

像如玉與志明這樣,夫妻之間都難免有一些不同,有的夫妻多一些,有的夫妻可能少一些,都還是有不同,到底夫妻之間的這些「不同」是怎麼來的?有一部分「不同」可能是來自男女在生物演化上的不同,猶如男女在身高、體重、體型、肌肉上有不同,其在心理上亦有不同;另外有一些「不同」可能來自社會對男女性別角色的期待不同,導致社會化過程不同,從小嬰兒開始,社會及對男女性有不同的期待與對待方式,這更加深男女原本的差異;還有一部分「不同」,可能來自於兩個人原生家庭的文化的不同,不同家庭在價值觀、生活方式、對事物的想法與作法都可能有不同;其他的「不同」可能來自於每個人的先天個別差異以及後天獨特的學習與經驗。
這樣不同的兩個人,結婚後生活在一起,關係又非常密切──休戚相關,利害與共,還得面對、處理一些共同的事務,該如何減少或化解不同造成的衝突?這可真是一個需要學習的過程呢。
首先兩人要能對「男女平權」能有較一致的態度,雙方都能認知到他們生活在一個主張性別平權的時代,不宜預設以哪一性別為主,哪一性別為副,兩性有平等的立足點,雙方的權益都同樣重要,都能被尊重。也不應該預設哪個性別一定能力較優異,其實男女兩性各有其所長,亦各有其所短,有特質得差異,但沒有價值的差異;試著去欣賞異性別的長處,包容他(她)們的短處,而若能雙方互補長短,相得益彰。有些研究發現,一個同時兼具男性與女性特質的成人,其社會適應較好,因為他(她)具有男性的解決問題取向,也具有女性的營造關係取向,使他(她)更能因應社會多方面的要求。對個人如此,對一個家庭亦然,一個家庭何嘗不是需要男女各施所長來因應社會的要求呢?!
再者,還需要雙方都有誠意地為彼此的關係努力,認為婚姻關係的維護彼此都有責任,也都需要學習。不先預設自己是對的,或是對方不對,也不預設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一定比對方好,強求對方一定要照著自己的意思。抱著願意去了解自己,去了解對方,願意去了解彼此的不同,「不同」不等於不好;試著去欣賞對方的「不同」。
還有,婚姻生活能夠快樂,雙方的需求最好都能照顧到,個人需求能在婚姻中能夠適度的滿足是頗重要的,若一方太自我中心,只顧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顧對方是否滿足;或一方太過於謙遜,一眛的犧牲自己的需要來附和對方,這都非長久之計。能夠兼顧雙方需求的滿足,婚姻才能長久,也才能快樂。有時候面對夫妻共同相關的事,在做決定的時候,滿足了一方就挫折了另一方,這時候就需要彼此協調,考慮雙方的可接受程度,權衡輕重,儘量作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決定;或者在雙方可以接受的情況下,考慮採用輪流或其他安排,讓雙方的需求都能獲得均衡的照顧。
若真遇到很難化解婚姻衝突,不妨請教婚姻專家,進行婚姻諮商或諮詢,他們有客觀的立塲,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再者他們有專業的知識與訓練,相較於我們多數人未有這方面的學習,他們可能較有方法協助我們度過難關。

婚姻關係的好壞有其重要性,它經常影響到一個人幸福的感受。婚前,我們經常對婚姻懷著美好的想像與期待,我們認為婚姻不過是戀愛關係的延續,縱然偶而發現彼此的不同,我們也可能會去忽略它,並不認為那有什麼大不了的,還可能抱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這些不同。婚後,我們發現原來夫妻關係並不只是情侶關係,還有一些現實的問題必須面對,同時夫妻間彼此的「不同」也經常衝擊著雙方與彼此的關係,像如玉與志明一般,出現所謂的「相愛容易相處不易」的現象。
然而,美好的婚姻關係並非不可得,只不過它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它經常是需要花心思去經營,需要花心思去學習的。婚姻中的個人經由親身的體會,身歷其境地學習如何與一個跟自己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並褶習如何與一個跟自己不同的人面對或處理問題。有人把婚姻比喻作生意中的合夥關係,兩人都想從關係中獲得利潤,但必須要雙方合作協調,平衡彼此的付出與所得,才得以讓合夥關係繼續下去。
猶如種植果樹,想要擁有甜美的果實,在選擇適當株苗之後,還要選擇適宜的環境,種植之後還要不時的灌溉、除草、驅蟲、修枝、疏果、施肥,需要呵護與照顧。整個過程中還需要經常地觀察與學習。婚姻何嘗不是如此呢?想享有婚姻的甜美果實,豈不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