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5 什麼是「神經衰弱(Neurasthenia)」?  
什麼是「神經衰弱(Neurasthenia)」?
 
什麼是「神經衰弱(Neurasthenia)」? 成人精神科主任 林清華醫師

「神經衰弱」照字面的說法,是因為大腦神經活動長期持續性過度緊張,

導致大腦的興奮和抑制功能失調,使人覺得疲憊與衰弱,精神與身體運

作效能減低。一般人誤以為「神經衰弱」是中醫的名詞,事實不然。最

早在1869年由紐約神經科醫師George Beard提出,認為如果神經系統過度

工作、導致能量耗損,就會引起「神經衰弱」,包含了疲累、注意力不

集中、頭痛,失眠等50多種症狀。這個名詞在20世紀初的美國使用十分

普遍,1900年neurasthenia被日本人漢譯成「神經衰弱」,後傳到中國。

該名詞在中國被接受且廣泛使用,直到1980年代,在中國,被診斷為

「神經衰弱」病人十分普遍,現今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的「國際疾病傷

害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之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因為該病名在中

國普遍使用,仍保留該病名 (疾病代碼F48.0),ICD-10之「神經衰弱」

的診斷準則如下:精神活動後發生疲憊感的持續且苦惱的訴苦,少量

身體活動後造成身體虛弱及耗竭的持續且苦惱的訴苦,至少下述各項

中之一項,肌肉疼痛感覺、頭昏、緊張性頭痛、失眠、無法放鬆、躁

動、消化不良,且出現的自律神經性或憂鬱症狀不會持續嚴重到符合

其特定診斷條例,包含:疲憊症候群(fatigue syndrome)。但美國精神醫

學會所出版的「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III)、第三版修訂版

(DSM-III-R)、與第四版(DSM-IV)均不列入「神經衰弱」的診斷,認為

「神經衰弱」呈現的症狀屬於焦慮症或憂鬱症的身體化部分。現今美

國醫師認為neuroasthenia字面上指的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不易了解。

漢字裡「神」代表靈魂(spirit);「經」表代表經絡,神經用來輸送

「氣」與「血」;「衰」意思是下降 ,「弱」意思是弱化,缺乏生

機,故「神經衰弱」乃是「神經」興奮後會氣「衰」及 「弱」。

「神經衰弱」不同於「精神病」,不會精神錯亂,不會傷人,不丟

臉,也無標籤化。許多華人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或「憂鬱症」

時,仍自認為是「神經衰弱」,也認為“憂鬱” 處於「神經衰弱」

嚴重期。所以華人社會,認為「神經衰弱」是一種身體疾病,這免

去了可能致病的心理社會因素。

一項研究以中國37位在農村受盡委屈、有憂鬱症狀的婦女為對象,

病人主要抱怨失眠、食慾差、頭暈、頭痛,但經過詳細詢問病史,

病人症狀與社交及情緒困擾有關,但病人先以身體抱怨為主以喚起

過去的記憶,且不願意討論自己所遭受到的心理與社會問題,這壓

抑了情緒與心理的部分。腦在中文的意思,除了代表皮質,也表示

認知功能(mind),中文「腦受影響」不僅僅是器質因素,病人即使承

認疾病與心理問題有關,也會認為神經系統受影響,需要接受檢查

。在台灣,自認為「神經衰弱」者 ,有90%接受電腦斷層攝影(CT scan) 。

「神經衰弱」名詞易使人認為憂鬱或其它精神疾病病因為「腦病變

」,基層醫師一般沒空,也沒有專業知識解釋病因,會讓病人服用

很多藥物,做法也符合病人的需求 ,研究指出只有3% 診斷為「神

經衰弱」的病人接受心理治療。而病人視「神經衰弱」為身體疾病

,降低精神疾病的標籤,也輕視精神科的重要性,更糟糕的是某些

醫師認為精神疾病只是想像的疾病。例如病人被診斷為「憂鬱症」

,醫師開立抗鬱劑,但病人自認是「神經衰弱」,所以自己尋求其

他醫療,可想而知預後十分惡劣。事實上華人醫師也偏愛「神經衰

弱」,這樣容易無標籤化,易取得病人信賴,病人說出來不會困窘

,但部份學者認為降低身分、迎合大眾;依筆者經驗,某些教學醫

院的主治醫師,教導住院醫師時常細數「神經衰弱」診斷名詞的不

當,但一旦開業,即掛出「專治神經衰弱」的招牌。另一個原因就

是醫療資源有限,病人又多,開藥簡單又省時間。

「神經衰弱」病名在中國仍十分流行,中國精神疾病診斷分類第二

版(CCMD-II)對「神經衰弱」的定義如下:精神容易興奮和腦力容易

疲乏,常伴有情緒煩惱和一些心理症狀的精神障礙,不能歸因於已

存在的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病變、或某種特定的精神疾病,病前可

存在持續的情緒緊張或精神壓力。一項對100位在中國診斷為「神

經衰弱」的病人,經過精神科醫師重新嚴格診斷,其中87位符合重

鬱症的診斷,但沒有病人認為自己是「憂鬱症」, 44%病人認為自

己是「神經衰弱」,追蹤21位病人三年,只有兩位認為自己是「憂

鬱症」;另外大學生公開說自己有「神經衰弱」者,46%呈現的症

狀有焦慮、失眠、憂鬱、或驚嚇的症狀。在台灣,鄭泰安教授以IC

D-9診斷準則評估自稱「神經衰弱」的病人,近7成有精神疾病,以

焦慮症與憂鬱症佔多數;另一研究,李昱醫師等以DSM-III-R分析同

時符合ICD-10及中國精神疾病診斷分類第二版(CCMD-II)的11名神經

衰弱症患者,結果8位符合未分化型(undifferentiated)體化症,1位恐慌

症,2位失眠症,另1位名無診斷。

中醫對「神經衰弱」的解釋切合「精」「氣」說法,症狀如驚悸、

健忘、不寐、腎虧、虛損、無元氣、用腦過度、頭痛等,乃是情志

失調,傷及氣血,或病後失養,房勞過度,氣血虛損所致。事實上

「神經衰弱」相當附和當地文化色彩,筆者行醫近20年的經驗,抱

怨因為「神經衰弱」來看診的病人愈來愈少,年輕族群大多能瞭解

憂鬱症或焦慮症是什麼,也較願意談論自己的情緒及心理問題。但

是否如筆者觀察所言,這仍需要流行病學的調查確認,至少這幾年

來精神科工作同仁努力於大眾的心理衛生教育總算有一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