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9/22 工作,生根於生活  
工作,生根於生活
 
工作,生根於生活
『現階段,對我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系列小品文
臨床心理師 蘇淑文

坦白說,對我而言,擔任心理師工作並非我的兒時志願,從小因耳濡目染一直想成為一位臨床醫師,於大學時期即就讀生命科學相關科系,但最終未能走上這條職業方向。在因緣際會之下我回到台灣就讀成功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班,選擇在專長為物質濫用神經毒性學的老師,游一龍教授的實驗室擔任研究生工作。至於在生命歷程中,這個階段的我而言,臨床心理師工作是什麼,工作項目為何種種問題都不甚熟悉。
研究所畢業後,我幸運的通過臨床心理師國家考試,順利的成為具有合格心理師證照的醫事人員。就這樣我進入了凱旋醫院臨床心理科的大門,在前主任鍾素英心理師的提攜下,我接受了成人臨床心理學門的督導。感謝資深臨床督導陳世雄心理師的教導,我開始接觸本院門診臨床業務。工作內容大多負責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從剛踏進這個專業時青澀的我,到現在開始認同這份工作與體會其工作內涵,箇中滋味可供我細細品嚐與回味。
今年6月,在電視上看到知名主持人侯佩岑專訪創作藝人張懸,張懸提到對工作的狂熱與用心,分享如何細心經營演藝生涯,其中她的一番話:“工作已生根於生命中”,促使我決定將本次心情報主題設定為我的工作,特別針對心理治療業務書寫。心理治療可簡易定義為:心理治療者,應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透過以會談為主的方式,協助案主有能力處理治療目標,以達成治療目的之過程。從事任何一份工作都應思考工作內涵與本質為何,以從事臨床心理師的工作為例,基本的認知為這是一項助人的專業工作,強調治療者需有意願為受助者付出,以案主之利益為優先考量,需保持助人的意願和熱誠,真誠的對案主表現出關心與關懷。工作的原動力來自助人的喜悅,將他人的快樂,喜悅視為自己的喜悅,以別人的快樂為快樂。
每當我告訴他人我從事心理治療工作,因心理諮商,輔導服務目前在台灣社會已漸漸受到肯定,絕大部分的人對這份工作有基本的認知,例如認為從事這份工作的人很偉大,很辛苦,為他人的垃圾桶,協助他人卸下、丟棄負面情緒的管道。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大多以我們有適當的情緒調節方式回應。經過更深一層的思考後,我其實認為我所獲得的並不亞於案主,透過與案主心理治療的過程,我獲得參與其生命歷程的機會,協助探討和處理其生命經驗。他們的生命故事豐富了我的生命,謝謝他們願意讓我有機會參與屬於他們的生命經歷。每一個人選擇從事這份工作的理由不同,有些人可能以成就取向而選擇這份工作。對我個人而言,當然可從工作得到一定的自我肯定與成就表現為不可或缺的,但我認為不可遺忘的除了專業態度與表現以外,我們基本上仍須保有基本人對人的關懷態度,對人要有高度的興趣、關心,樂於去瞭解人、接觸人,且需能包容、體諒、接納、尊重每一個案主。
每當夜深人靜時,我常會回想起我的案主們。當他們心中的困擾已得到適當處理,在我們雙方協議下結束我們的治療關係,離情依依的時刻,我們互相給予祝福,在“謝謝治療師這一段時間的陪伴”道別聲中,我目送他們離開。從這簡單的一句話,與案主離開治療室時回頭看治療師一眼的動作中,我的專業能力受到肯定,案主看到我在工作上的付出,而我得到了目前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
曾有一位本院社會工作者詢問我一句話,為什麼臨床心理科的人外表看起來那樣沈穩,冷靜,言談中大多圍繞在專業術語。當時的我,剛踏入這個行業,對於上述議題的體悟不深。以現階段的我而言,我認為他人眼裡所看到的沈穩來自於臨床心理師的訓練中所強調的對自己情緒,想法的覺察與處理,並非冷酷的,也並非不易親近。下次如果再發現心理師出現沈浸於自己的世界中,提醒自己他們可能是在想如何幫助他的個案。另外,心理師的冷靜特質又來自於哪裡,我認為那可能是當他們面對案主時呈現的一種態度,一種使案主信賴、相信,相信他的問題可受到妥善處理的態度。
本期心情報主題為“心室效應vs.溫室效應”,藉此機會得以整理從事臨床心理工作至今的心得與感想。在現今全球金融海嘯的洗禮下,就業市場低迷,許多人經歷中年失業,可想而知的是失業對心理層面的衝擊不小。幸運的我,在可說為誤打誤撞之下從事這份工作,雖薪資不甚豐富,但至少工作狀況穩定,無須擔心無薪假,被裁員。此外,不僅僅可從工作中獲得經濟上的支持,亦可從中得到自我肯定,確認生活目標與領悟生命價值所在,這樣看來我是個極為幸福的人!
因年資甚淺,我的工作生涯才剛起步,記得在本科忘年會當中被要求自我介紹與分享一些從事這份工作的感想,回想起當時說過的一句話:“期望自己可以好好的做下去”。期待數年後的我仍可保有對這份工作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