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9/22 顛覆傳統心關係  
顛覆傳統心關係
 
顛覆傳統心關係
『現階段,對我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系列小品文
       臨床心理師兼臨床教師 吳家榕

一直以來,人對我而言是我最重視的,尤其是親人與好友,因此如何與重要他人維繫不錯的關係,也花去我較多的時間與精力,之前會為了維持和諧或減少衝突,我會傾向選擇退讓或是忍耐,而別人也習慣由我扮演這樣的角色,有時會將這樣的退讓視為正常化,但這個角色做久了,也會感到煩躁與不悅,但仍是默默忍耐。之前我堂妹來高雄實習,而暫時與我同住,有一天她突然告訴我,如果她是男人,她一定娶我當老婆,當時她說話的語氣讓我感到困惑,覺得這不像是讚美,因此問她“為什麼?”,她回答“把你娶回家當老婆,你一定可以幫我把家顧的好好的,然後我就可以再去外面找小老婆,因為你太像阿信了”,聽了之後,真是五味雜陳,自己的真心付出怎麼可以被這樣對待,也思考如何避免這樣的慘劇發生。傳統的美德固然很好,但如果做了,別人不懂得珍惜,還要處於被動、認命的角色嗎?我的答案是不想,也不必要。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多的“道德”、“應該”都在潛移默化中深植在我們的內心與價值觀裡,而在心理治療的訓練過程與實務,發現很多來談的個案受困於不少的“應該”,也讓我開始學習覺察 “應該”,並破除一些不合理的“應該”,這樣的“應該”存在於很多“我對別人”及“別人對我”的互動關係裡。剛開始的破除過程真的好難,尤其是與家人相關的“應該”,記得第一次聽到家人說“誰說她(作者)回來,我就得去載她!”,當時聽到其他家人氣憤轉述這段話時,我的內心也因這句話而受到不小的衝擊,但卻需要理性地告訴自己“是的,我回來,家人並非應該要載我;有載,我感謝,沒載,也無需因此而感到生氣或難過”。相對的,當她需要我載她時,我也不一定“應該”要接送她;這不是報復,就是很自然的行為後果。我想要珍惜的是別人付出背後的心意,同樣的也希望別人可以珍惜我的付出;撇開“應該”,當你對我好,我也會回報你,而當你對我不好時,我也可以決定是否繼續付出,而不是被告知“應該”付出,這樣的心境是不同的。因此,我不是處在一個“哀怨”的應該角色對對方好,而是出自內心想對對方好,當對方有正向回應,只是更加強我想對他好的心,即使對方沒有回應,也不需要為此感到太強的情緒,至少付出的當下我是甘願的,當我覺得不甘,也可以選擇停止。我想價值觀沒有對錯,只要它適合我且不傷害別人,它對我而言就是暫時合適的,且價值觀也會隨著我的人生歷練進行而修正。
我也到了要成立自己的家之階段,而我的價值觀不一定會那麼容易被接受,至少有一項“應該”就會受到挑戰,那就是“無論好壞,只要我們是一家人,就應該去包容與付出”,而我的價值觀並非與傳統的“應該”處於衝突對立的位置,而是加入一個“自主決定”的因子,希望營造一個自發性的正向人際互動。面對一個來自不同家庭的人,我們的價值觀會有不同,需要時間調解,有時會需要第三者提供意見,協助我們找尋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態度,來建立我們的家,以彼此都可以接受的方式展現關心與付出。之前有次與男友的爭吵,讓我向新婚的姐姐及家人求助,透過討論增加自己思考的彈性,也讓積壓的情緒獲得一些釋放,重新思考後再繼續溝通。那次溝通經驗讓我有幾點體會,第一是記住對方的付出可以協助控制我的情緒,不輕易出口傷人,否則事後得花更多的能量去修復。第二是除了珍惜對方的付出,仍需要提點對方我做了哪些付出,因為付出並非是可以量化的事情,有些細節沒有表達,對方不一定能夠明白我到底做了些什麼,尤其在爭吵中,那種“你知道我為你付出多少”的不平等心態,只會增加對另一方的不滿。第三是經由那次的討論,我也可以放下一些他認為不必要的付出,將心力花在他需要的點上。
現階段的我認為,付出背後的心意應是值得被看重與珍惜,付出應是以對方可以接納的方式表現,而非只是單方面以為這是為了對方好,卻讓對方感到反彈,付出同時也需要考量對方的需要,因此需要較多的溝通,提供的付出才能較貼近對方的需求;相對的,也需要適時的提點對方,讓對方對於我們的付出行動有知有覺,一方面可確定是否符合對方的需要,一方面也想減低習以為常或認為理所當然的情況發生。人生有很多的課程需要我們去修習,新家庭的建立是我現階段覺得重要的事,也相信會從中獲得很多的思考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