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5/11 醫療碰上社區-個人工作小記  
醫療碰上社區-個人工作小記
 
醫療碰上社區-個人工作小記
社區精神科助理 孔瓊徵
著手開始書寫這篇文章時,過去一同在社區並肩作戰的長輩打電話來關心小妹近況,雖然過去工作的場域與議題仍是處於節節敗退的狀態(高雄獨特重要的產業因面臨都市更新的執行而分段拆除),但是與社區生活超過泰半世紀的人們相處卻是讓我生命經驗尬出絕妙的新滋味!
來醫院工作才一個多月時間,但是讓人可以持續關注的議題,卻非常的豐富。目前的工作有更多的機會能駐足停留傾聽一個個生命訴說的故事,每個焦慮、失眠與壓力都包裹著肩膀上沉甸甸的壓力與嚼不爛的苦澀,其實這些願意分享眼淚的人們,也不是活在另一個階層或遙遠的世界當中,他們遭遇的問題與困惑也常出現在你我的故事當中。除了每個故事可能隱藏著性別歧視、精障標籤、親子教育、社會資源/福利分佈不均等等,在除了給予正面支持或協助個案與其鄰近的資源連結之外,也常常面對個案不經意的詢問:以前怎麼都不知道有這些(社會資源)?
如果有一遊戲規則,關乎於你當下切身面臨的問題與答案,你會願意花時間去瞭解嗎?我想大多數的人會去瞭解吧!儘管有些遊戲規則未必真切照顧到人,這樣的疑問卻也伴隨著「早知道」的小遺憾,曾有個媽媽樂天的告訴我說:沒關係啦!至少現在知道了,以後就知道怎麼避免了。我在想,是不是因為我們多了經濟的穩定、多了對於社會資源的掌握與瞭解、多了對生命較為合理的對待與被照顧,也讓我們身心能力至少提高了一點點的戰鬥力去應付生活中的種種?很多的「理所當然」無疑的成為「理所當然」,連讓人質疑或思考的空間也被壓縮到極致,所以生病成了另一種問題的呈現。
短短工作時間也參加醫院內外關於社區工作的演講,講者分享許多自己工作領域的經驗與成果,也能夠體會推動任何議題在社區向下紥根是耗時費心的長期工作,但如果我們向其它地方取經時,只是一味著重在橫的表象複製移植過來,而與在地生命經驗完全性的切割抽離,這樣的根也不會活的長久,不過更讓人苦笑的是台灣培養參與公共議題能力的培養皿仍還不夠成熟,社區活絡的來源與主體展現仍是在地生活的社區民眾,不是一群過客或研究學者。
目前積累的工作經驗與某些人的不倦提攜,使得自己反而更珍惜這個特別視野的位置,更期盼自己終能打鑄一把剖析世界的手術刀。的確,總是「搖芒果的人少,撿芒果的人多」,趁自己頭昏昏還願意作憨人的階段,就多用力搖點芒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