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4/9 菸事知多少?  
菸事知多少?
 
菸事知多少?
黃麗玲護理長
習慣和偏愛是帶有某種觀點的期望,儘管它與期望伴著相同的心理機制,但是,它卻包含著更多的感情。當一個人的願望或期待不能實現時,心裡頭會因為失望而產生憤怒的情緒,更或甚者,剝奪的是他或她的偏愛時,人們會竭力地維護自己的偏愛,即使有時在客觀條件上自己所維護的偏愛和個人的健康利益相衝突。
抽菸是本院住院個案一天生活中最大的期待,從早期的四合院另闢吸菸室至現今大樓空調系統另外裝設吸菸區,我們所作的無非是想提供個案一個可以滿足內心中帶有某種觀點的期望。然而,隨著禁菸或戒菸概念的推展,病房感受到個案認為被剝奪而竭力地維護自己偏愛的龐大壓力。
西元1492年哥倫布首度發現並登陸新大陸,當地原住民以菸草熱情的款待,開啟西方白人初次接觸菸草的樂章;感受盛情接待之後哥倫布將菸草傳入歐洲,透過殖民資本家的傾銷,菸草開始由歐洲蔓延向全世界推廣且大受歡迎。直到1952年第一份證實菸草有害健康的資料出爐後,美國於1964年開始推動拒絕菸草的運動,從此,拒菸運動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徹底扭轉了菸草在世人心目中的印象。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台灣地區的香菸銷售量即呈穩定上升的趨勢;台灣地區男性人口的吸菸率一直維持在百分之六十左右;女性人口的吸菸率雖然在百分之五以下,但仍有逐年增加的現象;青少年的吸菸率當然也隨著年代的增加而增加,特別是在洋菸開放進口之後更為顯著。諷刺的是,歐美國家多已大力推行戒菸計劃,反而是亞洲國家吸菸率仍逐年上升中,其中以日本男性吸菸率最高。
去年九月煙害防治法實施後,嚴格限制吸菸的場所,再加上民眾拒吸二手菸或三手菸的意識高張,我們的個案也擔心即將無抽菸之處,一位菸量超過一天2包的陳先生因此出現高張的情緒,毫無疑問,他的行為反應如同「沸水中的青蛙」,很無奈的讓病房難以招架。醫學界已經證實,抽菸可能導致口腔、氣管、支氣管、肺、食道、咽喉等器宮的癌症;同時香菸也是冠心症、腦血管疾病及動脈硬化、消化性潰瘍的危險因子,更是慢性支氣管炎的主因。
病房配合醫院推展健康醫院導入計畫,全面篩檢個案之健康紀錄,以11樓病房為例,一百名住院個案有五十七位有抽菸習慣,有二十三位個案有高血壓病史,有十五位個案有糖尿病飲食治療。鑒於個案之健康紀錄,11樓病房推出減菸戒菸計畫,透過大家庭會議共同討論決議,自九十七年九月一日開始,病房中有抽菸之個案抽菸量由每日六支減少為每日四支,踏出了減菸活動的第一步。經過九月、十月及十一月,三個月來不斷的宣導與衛教,有五位個案出現自動戒菸行為,其中一位則是在三年前向衛生局陳情,期望院方全面開放個案增加抽菸量的個案,該個案後來成為病房現身說法戒菸經驗的老手。
病房舉辦戒煙團體~「香菸禁行曲」中順利地將個案抽菸量減到最後一支,也讓焦慮和憤怒的氣氛降到最低點,九十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正式與「習慣和偏愛」分離(與香菸分離);在五十七位抽菸個案中,有人出院,有人轉床,可喜的是現有的四十七位個案有十五人戒菸了,有十二人因為沒有機會外出接觸香菸而沒抽菸,有十五人會趁著外出或要求家人來院找機會與他的「習慣和偏愛」約約會。當然,這樣的結局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我們必須花時間再讓個案與他的「習慣和偏愛」作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