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7 女性精神醫學簡介  
女性精神醫學簡介
 
女性精神醫學簡介
神經精神科 林潔欣醫師

小玲每個月好朋友來之前總有一、兩個星期特別容易焦躁、發怒、睡不好,等好朋友一來沒多久就好了,但那一、兩個星期的情緒不穩定常把與家人及同事的關係搞得一團糟。

小芬原本滿心期待新生命的降臨,孩子出生後她卻經常哭泣,一點也快樂不起來,加上日夜不分地照顧新生兒,憂愁又疲累的她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阿霞今年48歲,最近開始偶爾臉會莫名發熱,半夜突然冒一身汗,不僅睡不好,情緒也變得起伏不定,特別容易緊張焦慮,聽朋友說這可能是「更年期」現象,她不知道是否該接受治療,不放心「荷爾蒙療法」的安全性,但又實在為這些症狀所苦。

小玉從越南嫁來台灣已經三年了,由於丈夫終日喝酒賭博,她不但得照顧孩子還要經營小吃店,三年來只回去過家鄉一次,不僅如此,丈夫心情不好時還會打她出氣,無人可訴的她對人生沒有任何期待,如同行屍走肉般地過一日算一日。

小如是個職場女性,能力強手腕又靈活,一直爭取進一步晉升的機會,但結婚五年至今沒有小孩使得婆家難免有些抱怨,她也喜歡小孩,但一想到生了小孩難以全力投入工作就不禁卻步,為何事業與家庭兼顧對她而言那麼難?

您或者您週遭的人是否也有類似的困擾,卻不知道找誰幫忙?筆者於美國進修期間發覺這些女性身心議題在先進國家相當普遍,美國、英國等地有不少特別為女性開設的「女性身心門診」,由專門的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等組成整合性團隊來提供協助。概略來說,女性心理健康問題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1) 經前症候群與經前不悅症:從初經來潮到停經之前的女性80%有不同程度的經前症狀,包括腹痛、胸脹、嗜睡、食慾改變等,稱為「經前症候群」,約5%的女性症狀較嚴重,出現明顯的憂鬱、焦慮、易怒、情緒起伏大等症狀,顯著影響到工作、學業及人際關係,並在月經來潮後迅速改善,稱作「經前不悅症」。

(2) 懷孕與產後精神疾病:根據目前研究顯示,懷孕婦女罹患精神疾病的比率與懷孕前大致相同,但若懷孕前已罹患精神疾病、有服用精神科藥物或懷孕時出現精神症狀,則應該尋求精神科醫師評估接下來的治療與用藥。產後則是相對不穩定的時期,有70~85%的婦女在產後感到情緒不穩定、容易哭、失眠等症狀,持續不超過兩週即自行緩解,稱作「產後沮喪」;10%左右的婦女出現憂鬱、罪惡感、焦慮、強迫思考等較嚴重的症狀,持續超過兩週,稱為「產後憂鬱症」;很少數的產後婦女呈現定向感不佳、妄想、幻覺等精神病症狀,為「產後精神病」,由於有潛在自殺或傷害孩子的危險性,經常需要住院治療。這些問題不僅困擾婦女本身,也同時對孩子的安全及發育有負面影響。另外,哺乳期間服用藥物的選擇也需要與專業醫師作討論。


(3) 更年期不適:台灣女性停經年齡平均約在50歲,通常從停經前5~7年到停經後1年因為荷爾蒙濃度的劇烈變化出現月經不規則、熱潮紅、盜汗等症狀,稱為更年期。有些女性同時有憂鬱、焦慮、緊張、失眠等現象而影響生活或工作。現今的研究結果無法排除「荷爾蒙療法」對於乳癌、心血管疾病、認知功能下降等等的疑慮,幸而許多抗憂鬱劑不僅對於憂鬱、焦慮、失眠等心理症狀,也對於熱潮紅、盜汗等身體症狀有很好的改善效果,是安全性相對高的治療。有些女性選擇以健康食品或植物性荷爾蒙來補充,由於這些產品的療效與安全性參差不齊,最好是能夠先詢問醫師的意見。

(4) 職場女性:隨著社會變遷,女性在外工作比例較以往大幅提高,然而家務、生兒育女、孝敬長輩等責任卻不見得減少,加上職場競爭、人際衝突等壓力,經常使得職場女性有如蠟燭兩頭燒。慢性壓力的累積也使得這些女性長期有著疲倦、頭痛、腸胃不適、失眠、情緒不穩等困擾。透過「壓力管理」不僅能夠減輕壓力帶來的不適,同時更可以提高工作表現及家庭合諧。

(5) 好發於女性的精神疾病:包括情緒疾患、飲食疾患(神經性厭食症及神經性暴食症等等)、焦慮疾患、容易成為暴力受害者等。這些疾病不僅在女性的發生率高於男性,也經常呈現與男性不同的症狀,並且有著與男性不同的治療反應。

(6) 其他女性議題:舉凡婚姻、家庭衝突、婆媳問題、新移民女性、社會歧視、環境對女性的不友善等相關問題,雖不見得構成疾病,卻經常困擾著女性朋友們。

針對以上女性常見的身心健康議題,目前已發展出許多安全而有效的治療方式,也有相當多的研究正在進行,開發更好的治療模式。透過由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所組成的整合性專業團隊,我們提供病情評估、諮詢、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肌肉放鬆訓練、危機處置、另類療法等等)、照護等等多面向的醫療服務,以身心靈整合的模式提供更關照全人的照顧。為了能更加特定而有效地服務廣大的女性群眾,本院將於近期內開設中南部第一個女性身心特診,屆時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上本院網站http://www.kcg.gov.tw/~ksph/index.htm或來電(07)7513171查詢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