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7 兒青病房社工之省思  
兒青病房社工之省思
 
兒青病房社工之省思

吳淑貞社工師

他,是個很特別的孩子,五年前的他是個國小三年級天真可愛的小學生,因吸食瓦斯成癮來院治療。今年又在兒童青少年病房遇到他,長大了,可是還是被瓦斯成癮困擾著。這些年來,沒有離開過瓦斯的陪伴,只有需求越大的情形,他知道吸食瓦斯會傷害許多生理機能,但他就是忍不住。父母的親職功能不彰,無法藉由家庭功能拉他回到正規的生活,兒童青少年的保護資源介入協助其能獲得良善教育及適切觀念。然在社會福利資源各項協助後,卻仍抵不過他一句忍不住、無聊,導致再度使用瓦斯。他該何去何從?

精神醫療社工師面對青少年個案,評估其家庭、個人之功能與支持系統,連結社會資源協助個案及家庭能漸發揮其能力,然個案的進步、家庭功能的轉變非社工一人可以完成,需要醫療團隊的分工、社會資源的各項連結。就該案例而言,法院、社會局、醫療均已經介入處遇,家庭功能卻無法提昇,當個案獨自回到社區、家庭時,在沒有家庭的適當支持下,個案需要發展適切的因應能力,及完善的社區關懷照顧介入,或許他就可以跟瓦斯說掰掰了!

心理學家艾力克森(Erik Erikson)將生命歷程依據心理社會的發展任務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決定於某個轉捩點,十幾歲的青少年其心理社會階段是處於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的階段,急於找尋自己在未來社會的角色,同時亦渴望獲得他人的肯定。在這個階段,家庭應該協助個案順利度過發展危機,兒青病房的社工更關注親職功能的發揮,例如家長對於子女的教養方式與態度、互動方式,及家庭關係修正或改變的可能性。

個案的改變及進步、家庭功能的提昇或許不是短時間可見的,不是一個人的功勞,過程中需要更多人的關注、協助,及家庭、社會提供完備的支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