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7 專訪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局長許傳盛  
專訪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局長許傳盛
 
社會局長 許傳盛

學歷:1.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
   2.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畢業
3.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經歷:1.立法院助理(82∼83)
2.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秘書(83∼87)
3.台中縣政府社會局長(88∼90)
4.彰化縣政府社會局長(91∼94)

----------------------------------------------------
專訪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局長許傳盛—

談高雄市精神障礙者社會福利措施

社工員孫秀如、方怡雯撰稿

精神病患照顧是條漫長的路,不僅僅靠著醫療的協助,還需要心理輔導、復健訓練來加強。除了照顧精神病患,也要投注心力在病患的家屬身上,他們是最無助且不知道該如何與病患相處,沒跟病患住在一起無法了解家屬的精神壓力有多大,因此除了照顧病患也要對家屬作情緒支持及提供相關資源。在訪談過程中,局長常舉實例讓我們可以很快地了解,也讓我們體會到局長對於精神障礙者所投注的心力。精神病患的社區復健模式目前有很多種形式,試問哪一種模式對病友最有成效目前並無確切的結果,因為我們無法得知病患真正的想法,我們只能猜測,並盡量降低病患傷害他人的機會。局長認為能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且減輕病患再次發病的機率即是最好的模式。另外,利用小型的社區復健中心作為過渡機構,不僅可以讓病患再適應社區生活,更提供家屬喘息的機會與緩和彼此緊張的互動關係。

二十一世紀的文明病之一就是憂鬱症,可見精神病患可能隨時存在於我們的身邊,所以當我們發現身邊的人出現一些異樣的徵兆時,要警覺地協助其就醫治療,記住他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延誤就醫所帶來的後遺症,每一次的發病都會讓病患的功能退步,最後生活自理能力也會受到影響,這是大家都不樂見的。局長更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表示應該加強民眾的衛教,如學校的心理衛生教育、學生的壓力調適等。

*高雄市精障者社會福利規劃

局長表示『精神病患照顧是漫長的事,尤其對於家屬,精神病患急性發作時如果有一套通報就醫網絡對於家屬或病人的協助會滿大的』,雖然目前針對出院的病患,本院社區科有提供居家治療服務及定期電話訪視,且衛生局的公衛護士也會進行出院後的追蹤訪視,但局長強調『精障的家屬是最無助的,面對這種處境,很多家屬是沒有專業知識,也不知道如何與他相處,因此社政系統是很需要支持家屬這塊,不論是情緒輔導或是照顧的協助。』

*高雄市精障者社區照顧資源建構與未來規劃

在精障者社區照顧部分,局長表示『興建小型的社區家園(註1)是衛政與社政可以一起努力的,提供精障者返家前的準備,期間可以提供病患穩定服藥、生活及工作的訓練。』但目前尚無機構能夠承接此方案。上述所提及之社區家園主要服務對象為心智障礙者,其功能與社區復健中心雷同。

在精障者工作方面,局長也表示『參考台中經驗及花蓮玉里醫院經驗,發現精障者從事庇護性農場的園藝或農耕工作都有不錯的成效。』局長提到精障者的工作隊或者庇護性農場時,眼神及說話充滿希望,彷彿看到了精神病友的未來。讓病友在復健農場裡與大自然互動,一方面可以工作的很高興,另一方面也讓病友學習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任,同時也讓他們的生活更規律、有運動,對疾病的復原也有益處。國軍802醫院附設的雨蝶農場或凱旋大寮院區附設的的鳳凰農場就是類似的模式,可以再進一步發展更多的復健農場,讓更多的病友可接受這樣的復健訓練。

除了從事農場的工作訓練外,本院於民國94年11月成立社區復健中心,提供病友豐富多樣的工作坊,如夢想起飛咖啡屋、燈具加工坊、百合花坊、油漆工作坊、清潔工作坊等,讓病友有更多工作選擇的機會。局長對於本院社區復健中心的工作坊非常肯定與讚許,他表示『像這樣小型的社區型復健中心,可作為精神病友出院後、與回家前的一個過渡站,對於病患或家屬都是很好的機會。』,但本院工作坊的服務範圍大多局限於院內,局長建議可將服務範圍擴大至其他機構或公家機關,可以以工作隊的方式承包公家機關的清潔、影印等,都是可以發展的。

*高雄市精障者老年化趨勢因應

目前高雄市有針對失能老人提供居家服務,由經過正式訓練的居家服務員到住家提供老人所需的協助,如:身體照顧服務、家事服務等,而在精障的老人部份,因沒有特別提供居家服務員對精障的照顧訓練,所以居家服務對於精障老人適用性不大,未來可以加強此部分的訓練。

對於精神病患照顧,至少我們已經有進步,不再將精神病患鎖在家裡、或機構裡,而讓他們走出來接受治療、控制病情,進而接受復健訓練,讓精神病友有接觸社會的機會。所以更進一步便是要讓社會大眾了解什麼是精神疾病?對於自身週遭的人給予關懷,教導社會大眾如何與精神病患相處,減輕社會對精神病患的污名化,讓精神病友可以真正的回歸社區內生活。

註1:社區家園:目的提供就業、就學及居住服務,安排身心障礙者平日休閒活動,培養其運用社區資源、人際溝通及社交之能力,以提昇生活品質。服務對象以心智障礙者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