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6 老人與憂鬱  
老人與憂鬱
 
老人與憂鬱

神經精神科主治醫師 賴俊揚

根據2005年統計資料,台灣地區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數己達到9.7%,民國110年更將達到14%。國內精神科醫師曾在1997年、2000年發表老人憂鬱症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與十幾年前相較,台灣老人罹患憂鬱症的比率已增加十倍以上。憂鬱症被視為廿一世紀的三大疾病之一,隨著人類壽命的日漸延長,老年人口不斷的增加,罹患憂鬱症的老人也越來越多,老人精神醫療越顯重要。

台灣鬱卒的老人究竟有多少?據林口長庚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的研究發現,老人憂鬱症的盛行率約12.9%到21.7%,其中重度憂鬱症達6.2%,輕度者為6.8%到15.5%,比10幾年前增加了10倍以上。然而,事實上老年憂鬱症常被低估。臨床上對重度憂鬱症的診斷標準雖然也適用於老年憂鬱症,但診斷老年憂鬱症實際上遠比成年人困難。老年人常陳訴身體症狀,而忽略或否認情緒症狀;即使有情緒症狀,也常以緊張、焦慮、易怒來表現,未必有憂鬱情緒。老人就算有憂鬱症狀也不會告訴別人,這可能和污名化有關。而與年輕人相較,老人憂鬱症具有更多的身體症狀,例如胸悶、氣促、腸胃不適、腰痠背痛、頭痛暈眩、倦怠無力等,如未仔細詢問心理症狀,經常被誤診為內外科的疾病,但經過許多檢查仍查不出所以然,家屬及醫護人員逐漸對老人家失去耐心,認為他(她)不過是無病呻吟,甚至無理取鬧…。

老年憂鬱症另一個診斷難題則是如何區分憂鬱症與失智症。約有10%嚴重的憂鬱症患者會出現認知方面的問題,被誤為痴呆症,即所謂「假性痴呆」(pseudodementia);癡呆症病患中,也有20%以上的患者會有明顯的憂鬱症狀。

一旦家中有老人憂鬱症的患者,家人除了考量原因(例如身體疾病或生活的轉變等),針對原因改善之外,也應給予老人更多社會心理的支持,多鼓勵甚至幫他(她)安排參加活動等(如老人長青會、長青大學等),尋求一個他(她)有認同感之團體,從而獲得同伴的心理支持。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為老年人體力較差而讓他(她)一直「多休息」,不妨多陪陪老人家、帶他們出門,以免老年人變得越來越與社會隔離,這一點往往是改善老人憂鬱症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子女的話老人家常常聽不進去,則不妨帶給專業人士輔導,老人家往往會比較「聽話」。
  銀髮族自己也應該避免憂鬱症的發生。許多銀髮族一退休,就放棄原先規律的生活步調,其實每一位銀髮族都應當安排實際可行的每日行程,避免整天懶散,無所事事,甚至退休前就應規劃退休生活。對一些負面悲觀的想法多試著由不同角度來思考,在家人、朋友或宗教中找到情緒溝通的對象,不要讓自己在心靈上孤獨無依。若自己沒有什麼計畫,對子女所安排的活動盡可能積極參與,不要讓自己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