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6 認知行為治療團體開辦了  
認知行為治療團體開辦了
 
∼ 認知行為治療團體開辦了∼

成人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偉任

現代人長期生活緊張忙碌、面對各式各樣的壓力、情緒緊繃壓抑、無法獲得適當的抒解或發洩,很容易就會導致憂鬱、焦慮、失眠、以及其他的心身症狀。最近一些經常超時工作、熬夜拍戲、連吃飯都沒時間的演藝人員,紛紛被媒體披露罹患憂鬱症;連專職的家庭主婦,都有可能因承受過高的壓力而導致憂鬱。

在筆者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中也發現,目前醫療制度遭遇到的問題是:受限於門診就診人數及時間限制,醫療人員缺乏充分時間與患者詳細晤談,導致無法提供有效減壓、紓壓及抗壓的因應技巧,所以目前的門診憂鬱症患者的治療模式多以藥物治療為主。

就臨床經驗及研究文獻來看,單靠藥物治療,對憂鬱症患者病情的改善的確有其限度,因此許多非藥物治療陸續應用於憂鬱症患者,其中普遍認為認知行為治療對憂鬱症患者治療較有療效且較有效率。此外團體治療方式也可提供團體成員互相練習及學習新因應行為模式之機會,以及抒發同病相憐的感受,同時對於目前健保體制下的醫療生態而言,團體治療比個別治療較可行也較有效率。

因此基於上述的思考下,本科針對門診憂鬱症的患者,欲計三月七日開辦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實施的方式為每週一次共計十次,每次120分鐘,團體治療方案是依據認知行為理論基礎所設計,內容第一次為認識彼此及制訂團體公約;第二次為熟悉思考模式;第三次為如何確立治療的目標;第四次為確認無助的想法;第五次為如何挑戰無助的想法;第六次為如何增加你的愉悅事件;第七次為如何因應過度思考;第八次為增進良好的溝通的方式;第九次為問題的解決技巧;第十次為個人心得分享及團體總結與回顧。團體進行方式在每次的團體開始領導者會促進成員之身心放鬆,之後則由成員輪流發言,分享近一週狀況與家庭作業執行情形,再由治療師按照團體主題以講解、說明或演練方式進行,引導團員對主題與演練之討論及團體回饋,在團體結束前二十分鐘說明本週之家庭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