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6 兒童為何自殺?  
兒童為何自殺?
 
兒童為何自殺?

兒青精神科醫師 何志培、呂俊雄

媒體報導,一名10歲小四男學生,已經有過三次自殺行為,自殺的方式包括跳樓、上吊、割腕。還好其老師、家長發現得早,才挽救了這年輕的小生命。

根據外國專家的研究指出,兒童也會將自殺意念付諸行動。在6~12歲無精神疾病的兒童中,有3 %曾企圖自殺。其原因則與家庭、有否情緒障礙、負性生活事件、個人認知不足、問題解決能力不足及對人生感到厭惡、乏味等有密切關係。此外,各種證據顯示,生活於暴力、生命威脅(如受凌虐)的情境,或有創傷經驗的兒童均是自殺的高危險群。大致上來講,兒童自殺的警訊可分為好幾種(見表)。

這名小學生先天舌頭構造異常,說話時有「大舌頭」情形,在校受到同學排擠,因為人際關係不好,經常情緒低落。他的三次自殺經驗,兩次發生在學校,一次發生在家中;這位兒童的父親從事乩童工作,姊姊亦常與他談及生命輪迴的宗教信仰,他對死亡並未表現出恐懼。

基於此,老師和家長除需注意表列的自殺警訊外,還有以下要點:

1.老師:平日多主動與學生建立關係,讓學童有困難時願找你幫忙;發現異狀,應即轉介專家,並聯絡家長,提供資訊,做好危機處理;即使評估後無大礙,仍應持續追蹤關注。

2.家長:切勿怕與孩子談論自殺,灌輸正確的觀念,反而能降低自殺風險;善用各種資源,如兒童心理醫師、臨床心理師、輔導老師等;當察覺孩子不對勁,應即尋求專業協助;與孩子的朋友多聯絡,從中了解孩子的心事。

對於有企圖自殺的兒童,老師、家長、同儕等社會網絡成員,平時若能扮演好傾聽和觀察的角色,早期發現異狀,立即採取預防措施,將可避免不幸事件的發生


兒童自殺的警訊

1.與自殺相關的文字紀錄:極為明顯的危險訊號,需審慎處理。
2.口語的威脅:可能是直接(如「我要上吊」)或間接(如「班上少了我也沒差」),亦可能伴隨暴力、攻擊、破壞等偏差行為。
3.過去有自殺經驗:最佳的預測因子,自殺者會重施故技,每當遇上困難,仍習慣如此因應。
4.憂鬱:當兒童情緒低落,呈現無助、絕望的思考時,容易自殺。
5.偽裝的憂鬱:從事危險行為,如打架、攜帶刀械、吸菸、喝酒、物質濫用等。
6.自我傷害:例如撞牆、從高處跳下、用利器割身體等。
7.最後的安排:把心愛的玩具物品送給別人。
8.不能專心與理性思考:可在兒童的課堂表現、學業成績、家務處理、書寫作業或交談中發現。
9.生活習慣改變:如失眠或睡太多、短期內體重突增或減經、不注意衛生。
10.性格、社交或行為突變:如個性變得畏縮,對事物失去興趣、總老遲到或曠課、與他人互動少。
11.死亡或自殺暗示:往往呈現在兒童的日記、作文、繪畫中。
12.死亡計畫或方法:如兒童常會注意自殺的相關知識或危險物品,偶會談及個人的自殺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