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與精神健康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與精神健康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蔡景宏醫師兼科主任

一位第一線照顧確診病人的門診個案說:
“一開始由於狀況不清楚,我非常緊張和恐懼照顧確診病人。 雖然我知道醫院有提供我適當的裝備,但是如果我正在治療 COVID-19確診病人,我下班回家時,我會一直覺得我好像正在進行一個二週的隔離。 我不想見任何人,我不敢與任何人出去玩,也不敢去便利商店, 我好像一直處在緊張,甚至有點強迫覺得自己好像確診會傳染給別人;我無法像以前那樣輕鬆入睡,總是想東想西,甚至半夜容易中斷睡眠。”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已籠罩全球兩年多,讓大家生活模式與步調全面性的改變,你覺得適應得還好嗎?到2022年9月30日為止全球因疫情累計死亡人數已6549153人,2022年9月底台灣疾病管制署統計公告,全國累計確診已有650萬4422人,累計死亡人數11101人,不管確診與否,疫情已深深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壓力指數不斷增高。根據2021年國際醫學期刊研究指出在疫情衝擊下,全球憂鬱症診斷人數預估增加了5300萬人,焦慮症增加了7600萬人,特別是第一線的醫療工作人員、老年人、婦女及兒童青少年等族群;

  亦有一項針對確診個案長達365天的追蹤研究也指出,確診個案比非確診個案容易罹患精神疾病或接受精神藥物的相關治療;國內精神健康基金會也於 2020 年 12 月公布一項調查,顯示全台約有五百萬人因疫情而經濟狀況變差,其中一半處於精神健康欠佳的狀態。另外,隨著確診人數的增加,雖然身體漸漸康復,但也有可能再確診漸漸康復後依然殘存所謂的「新冠肺炎綜合症候群(Post-COVID-19 Syndrome)」。發表在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發現,在1,700名新冠肺炎痊癒患者中,高達76%的人至少出現1種後遺症,並持續6個月之久。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肌肉無力、睡眠障礙、焦慮和憂鬱等等。是故疫情下的精神健康維護應更加重視。

疫情尚未緩解,我們該用何種心態來面對以降低疫情對自己精神健康的影響呢?衛生福利部建議的「心理急救-安、靜、能、繫、望」讓大家來應對疫情壓力。

一、【安】:促進安全
促進安全。不論在居家或醫院單位隔離,安全都是最重要的。戴口罩、勤洗手,健康的監控與適當注意,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
二、【靜】:促進平靜
促進平靜鎮定。好好的深呼吸、放鬆、休息、睡覺,調適自己的情緒與正面思考。
三、【能】:促進效能
提升效能感。即便是在隔離的環境,仍是有些是自己可掌握的。滑滑手機、看看書、做做運動甚至寫下心得與日記,安排作息適當轉移,找回自我控制感。
四、【繫】:促進聯繫
促進聯繫。隔離不代表與外界失去聯繫。被隔離的民眾仍可利用現在網路與電子媒體的方便,留心各種關於疫情的訊息,利用視訊與電話,維持與外界的溝通。會覺得自己並不孤單、並不是被放棄,也得到紓解與支持。
五、【望】:灌輸希望
灌注希望。跳開負面的思考,保持正向的希望。不要只注意負面的資訊與報導,相信自己與醫療人員。自我勉勵打氣,不要放棄希望。

當然,如果自己覺得無法調適,或協助追蹤關懷的醫療照護的工作人員注意到民眾有強烈的情緒反應,例如嚴重的焦慮、憂鬱或無助感、無望感甚至自殺意念,建議趕快尋求臨床精神、心理專家的進一步評估與治療。
  防疫不只是科學專業,也在考驗人性,讓我們彼此的互信與互助共體時艱。疫情尚未緩解,除了身體的衝擊,我們漸漸更應注意且重視疫情對大眾精神健康的衝擊。

參考資料
1. https://heho.com.tw/archives/159200
2. www.thelancet.com , Vol 398 November 6, 2021
3.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740-52615-107.html
4. https://www.ttpc.mohw.gov.tw/?aid=302&pid=0&page_name=detail&iid=389
5. https://www.depression.org.tw/news/info.asp?/526.html
6.https://www.macromicro.me/collections/2340/covid19/19024/global-covid-death
7. https://covid-19.nchc.org.tw/dt_005-covidTable_taiwan.php
8. BMJ 2022;376:e068993 | doi: 10.1136
9.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3007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