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 後疫情期間如何自我身心照顧?  
後疫情期間如何自我身心照顧?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 神經精神科 王智仁醫師
  從中國武漢開始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不知不覺至今已經來到了第四年了,病毒也經過了多次變種,從Alpha 、Beta到Omicron,重症率與致死率隨著病毒變種也急速下降,台灣政府的防疫政策從嚴防清零到與病毒共存,防疫到現在雖然漸漸鬆綁但也不免出現彈性疲乏,可是人們對病毒的不安與焦慮卻是不變的。去年Delta病毒在台灣爆發流行的時候,台灣精神醫學會重申了身心照護「安靜能繫望」五個安心原則,而疫情至今台灣染疫人數已經破400萬人,每日染疫人數也從9萬人下降至3萬人以下。已目前的疫情現況,五個安心原則是否有什麼變化?

安(safety):促進安全。戴口罩、勤洗手已經是日常生活的標準配備了,不但可以保護自己更可以保護別人。打滿疫苗也很重要,雖然Omicron病毒經常發生免疫逃脫,但是打滿疫苗對於防中重症及降低死亡率有明顯的幫助,在新型疫苗尚未問世前,加強劑還是有其必要性。

靜(calming):促進平靜鎮定。疫情期間,新聞、網路與社群媒體上,往往都是疫情相關的訊息,每日上萬人染疫、上百人死亡滿滿的資訊總是會讓人感到焦躁不安。其實我們有一個很好的放鬆且人人都會的放鬆方式,就是深呼吸。深呼吸可以帶來平靜、帶來放鬆、幫助休息,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讓心靜下來,當然深呼吸不是只有大口吸氣大口吐氣,節奏與速度更是重要,搭配音樂更是可以事半功倍,網路上更是有許多教學影片可供學習。

能(efficacy):提升效能感。雖然目前防疫規定已經放寬,也不像去年一樣許多公共空間都不開放,但是很多人仍是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即便如此我們可以在保持社交距離的狀況下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例如說看居家運動的影片、在空曠的公園散步跑步、網路上有許多電子書可以試閱購買,現在也有許多線上課程可以上,不用像之前一樣舟車勞頓,安排生活的方式更加的多元,我們可以在疫情的影響之下找回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感。

繫(connectedness):促進聯繫。人類天生是渴望親密關係,疫情的社交限制卻讓人的此項本能大大限制,後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接觸的限制已經沒有那麼多,且隨著科技的進步,人跟人互相聯繫的方式也更多了,不論是從傳統的見面、電話到新科技的LINE、IG、FB、元宇宙…可以降低人的孤獨感,就算染疫期間的隔離仍可利用多種科技來維持與外界的溝通。使自己的孤獨感降低,減少被遺棄的感覺。

望(instilling hope):灌注希望。人類其實是有「負面偏好」(negativity bias),負面偏好是指人類都特別喜歡聽到並記下壞消息。我們在看疫情消息的時候往往只會注意到多少人染疫、多少人中重症、多少人死亡,卻往往忽略到多少人是輕症、多少人已經康復。「負面偏好」可以幫助我們注意危險,但是過多的「負面偏好」而不自覺會讓我們產生壓力,所以察覺自己的「負面偏好」並且為自己與未來灌注希望、幫助自己打氣。
  當然有時候我們也無法自我調適,會出現嚴重的憂鬱、焦慮,或是出現自殺的意念,這時候還是建議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有最專業與完整的精神醫療團隊可以提供全方位的精神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