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4 動起來! 走出去!  
動起來! 走出去!
 
●王弘裕醫師
  鹽埕區城中城大樓暗夜火警之後,為了及時提供罹難者家屬、受傷倖存者、受災民眾、火場現場目擊者心理救援,本院長官立刻動員調派人力,社區科全體同仁更是衝在第一線,走動式關懷受災戶並提供心理支持服務。
事發後的周六下午,我和護理長就出發前往安置災民的旅館,拿著精神照護系統對照受災戶的比對名單,開始尋人的行程。為了配合館方,因此我們無法直接上樓訪視個案,只能暫時在大廳等待。隨著時間的流逝,一直沒有遇到個案,我們之後調整策略,主動到旅館附近個案常出沒的地點尋找,經過一番波折總算找到第一位個案。她是位60耳順的獨居阿桑,聽她訴說著火災當下驚險的經過,筆者內心跟著波濤洶湧,還好阿桑及時地逃出現場。阿桑事發後有睡眠障礙、焦慮、食慾不振,自述仍心有餘悸但婉拒了醫療方面的協助。本院團隊也尊重阿桑的決定,但仍持續都到安置旅館關懷她的身心狀況。
  隔日在殯儀館的法會現場,衛生局也設立了安心站,本院派出了兩位主任級醫師、心理師及護理師,提供受災戶及罹難家屬關懷服務。當中有位家屬表示事發當天因工作不在家,父母皆罹難,因此有強烈的自責感,心理師也適時提供關懷服務。在衛生局的領導之下,安心站一直持續運作了將近兩週,一直到告別式當日才告一段落。
  除了社區科同仁之外,心理科也是全體動員,除了服務上述的受災戶、罹難者家屬之外,對救災的消防弟兄安排安心減壓團體,減少救災人員的心理壓力,並減少事件帶來的心理負面衝擊,以期早日恢復正常、平靜的情緒狀態及日常生活。
困擾人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們如何看待事情。認知治療常提及這件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內心鏡片,所以每個人的「思考模式」也不盡相同,產生的訊息結論跟情緒反應當然也有差別。某天的誦經法會中,有位受災戶的家屬就讓我想起了上面這段話。她是位中年婦女,連續幾天從東港搭車來到殯儀館參加法會幫家人送行,她的舅舅是火災的罹難者。「我對舅舅的印象就是他很孝順」「看到他的遺容,臉上沒有驚恐的表情,我知道那是舅舅的福報」「舅舅已經離苦得樂」。在陪伴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家屬對舅舅滿滿的關懷之情。
  針對有意願前來本院就醫的受災戶,院方則是提供了很多貼心的服務,包括協助事先掛號、專車接送某位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家、醫療費用的優免等等。看診結束,也安排社工接手,協助資源連結。眾人的努力,都是期待受災戶可以順利過度急性壓力反應,強化自身韌力,減少因事件衍生的心理問題,陪伴因災難而受創的人,早日回歸原本平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