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6 銀髮族的快樂殺手  
銀髮族的快樂殺手
 
銀髮族的快樂殺手

神經精神科主任 張鈺姍醫師


「依世界各地研究老年人口的各種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才是失智症,而高齡並非發生憂鬱症之危險因子,但隨著各種壓力因素和憂鬱症之危險因子的累積,如多種慢性疾病、失能、鰥寡者、經濟問題、家庭支持不良等,都會增加高齡人口罹患憂鬱症之機會。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憂鬱症、癌症與愛滋病並列為二十一世紀的三大疾病,再加上高齡社會化的趨勢,老年憂鬱症勢必成為一重要之心理衛生課題。

憂鬱如果只是一時的情緒反應,對身體大概無礙,但若持續兩週以上,且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那就可能是憂鬱症了。老年憂鬱症的症狀呈現較多身體不舒服之抱怨,例如:頭痛(暈)、失眠、記憶力減退、心悸氣促、腸胃不舒服、腰酸背痛與手腳冰冷等從頭到腳各種不適,患者常因此而到處求醫,卻又找不出問題所在,也因此常造成父母子女之衝突及醫病關係的懷疑緊張,其根本癥結是對「憂鬱症」缺乏認識。

因此,當你發現家中長輩開始變得精神越來越不好、多身體抱怨、不常笑或經常失眠,不要以為是年老遲暮的正常反應,除了要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外,日常生活理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PQ(改善知覺、行動障礙):因知覺能力減退,影響其人際互動,進而影響其情緒,因此協助配帶助聽器、眼鏡、柺杖以維持適應能力。

(二)LQ(生活習性管理):生理的老化,健康不如以前,更需要有規律的生活與適度運動,所謂「活動」,人活著就是要動。

(三)IQ(增加新知識):勇於嘗試與學習,鼓勵學習一輩子之觀念,才不會覺得已不符合社會之潮流而退縮封閉。

(四)AQ(增加適應能力):兒孫成家離家,甚至配偶、老友相繼過逝,難免會有空虛與失落感,應鼓勵多參加社區或老人活動,避免陷入空巢期之悲傷。

(五)EQ(情緒管理、認知改變):接受因老化自我型像改變之事實,協助其了解與現實之間差距,建立其尊嚴與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