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6 治療憂鬱症,除了開藥還能做什麼?  
治療憂鬱症,除了開藥還能做什麼?
 
治療憂鬱症,除了開藥還能做什麼?

-「清心小憩」身心病房的多元治療

林耕新醫師


「醫師,我住過很多精神科病房,包括壓力病房,但很少遇到像清心小憩病房這麼貼心、溫暖,很像住五星級飯店,醫護人員好像我們的家人,態度親切而且兼顧身心靈的整體治療。」每每聽到住院病患的肺腑之言,內心真是五味雜陳,不知道該覺得高興,還是感慨?我的答案總是後者!病患本來就要接受完整的治療才能痊癒,不是嗎?

身心病房在民國九十四年四月正式遷回本院並將床位擴大為三十床,將繼續秉持「清心小憩」的理念與精神,提供憂鬱症病患一個安全、舒適、溫馨的治療環境,推展團隊心目中的身心靈完整的治療模式,服務絕不打折。

憂鬱症的成因,必須考慮生物、心理及社會因素,治療上若不能兼顧,常會出現顧此失彼的窘境,造成憂鬱症病患重複住院,浪費寶貴的醫療資源。

有鑑於此,民國九十一年一月,在本院陳明招院長及現任副院長周煌智醫師的督促及指導下,派出一組精神醫療團隊到民生醫院開設憂鬱症病房,當時所秉持的理念是要提供給憂鬱症病患一個安全、舒適、溫馨的治療環境,推展團隊心目中的身心靈完整的治療模式;今年搬回本院,結合更多醫療資源以服務更多病友。

憂鬱症病患是最需要非藥物治療的一群。抗鬱劑的治療效果無庸置疑!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改善60∼80%憂鬱症狀,絕大多數的精神科醫師滿意如此結果,而病患聽醫師解釋後也樂於接受服藥的效果,卻不知如果能同時進行非藥物治療,自己還可以改善更多而達到完全康復,因此「清心小憩」身心病房認為非藥物治療才是決定患者是否完全康復的關鍵。

「清心小憩」曾提出一個口號:「服藥的目的,是希望有朝一日不用再服藥;住院的目的,是希望有朝一日不用再住院。」在三到四週的治療歷程中,不只強調藥物衛教及憂鬱症的認識,個別及團體心理治療外,我們更突破傳統不避諱地引入自我壓力管理、中醫、氣功、瑜珈,甚至飲食調整、寵物治療、肢體律動治療、芳香療法等多數西醫師仍無法接受的治療方式,兩年多來,其實病患的反應確實相當熱烈及支持。而貫穿所有治療的中心,乃是轉變病患的認知,教導其調整看事情的角度,改變能改變的部分,接受不能改變的部分,這些認知行為改變技術,不能以太理論和太結構的方式與病患共同討論,必須以修正過後平易近人的面貌提供給病患,效果才比較好。

「入院立即開始做出院準備服務」,病患面對即將出院,除分離焦慮外,必須重回讓他們罹病的壓力環境,若沒有做好足夠的心理調適,常讓住院的努力功虧一簣,因而,我們常在住院的治療性課程中提醒病患:「出院其實才是挑戰治療效果的開始」,病患出院後,主治護士變成個案管理師,負責以電話及短訊關懷追蹤病患的現況,落實完整的住院服務,我們同時成立出院病患的忘憂草家族自助團體(目前已轉型為忘憂草憂鬱防治協會),舉辦由醫師、資深工作人員導讀的讀書會、包括知性與柔性的專題演講、旅遊活動,借力使力,凝聚他們的力量,讓他們不覺得孤單、被放棄,在分享從患病到康復的活生生經驗裡,彼此激能(empowerment)看到希望。

最後,「清心小憩」病房建立一套病患互助安全系統( Patient Assistance & Safety System, PASS)以四年級學員(住院第四週病患的暱稱)照顧一年級學員(剛入院)的治療性環境,經由助人、付出以及互相支持,而得到憂鬱症患者最缺乏的元素—快樂,不僅抒解醫護人員的壓力,病患之間更凝聚成一股強大的正向能量,這股病友力量曾將許多出院病患從鬼門關救回來。

凱旋醫院不計人力、物力成本,設置身心病房,目的是讓病患及家屬「更了解和面對憂鬱症」,知道如何防治及對抗憂鬱症進而預防自殺,有效降低自殺率,從憂鬱的漩渦中PASS。古人說:『醫已病者為下醫,醫欲病者為中醫,醫未病者為上醫。』期許本院的精神科醫師們更應該以上醫自許,努力投入防病於未然的二十一世紀新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