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3 「3C保母」綁架了我的孩子  
「3C保母」綁架了我的孩子
 
● 臨床心理師 謝文洋

「噢!大吵大鬧的時候我都給他看看手機就會安靜了!」、「去外面餐廳吃飯,如果遇到孩子跑來跑去、無法安靜等待,我都會拿平板給他看,真的超級管用!馬上就會回到位子乖乖坐好。」,在臨床工作場域中,時常會聽到家中育有學齡前或國小學齡孩童的家長,分享自己最常用來安定孩子情緒的法寶是3C電子產品,的確,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3C電子產品擁有強大的魔力,不僅容易吸引孩子們的目光,就連大人的日常生活也難以脫離它們的掌控。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調查,國內8110位在一年內曾玩過網路遊戲的10~18歲兒童青少年中,約有3.1%的玩家具網路成癮問題,比例已顯著高於其他歐美先進國家的1%。

網路成癮算是一種現代流行的精神疾病嗎?
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命名為「遊戲障礙症」(Gaming disorder),若要達「遊戲障礙症」之診斷,其行為必須具足夠的嚴重性,如:無法控制地打電玩、生活中越來越以電玩為優先,忽略其他日常活動,即使知道有負面影響仍持續增加打電玩的時間,且已顯著影響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之正常運作,並持續至少12個月以上。

綜上,遊戲障礙症之特徵包含:
1.玩遊戲的自我控制能力受損。
2.生活以電玩為優先,忽略其他興趣或日常活動。
3.即使已造成負面影響,仍持續增加打電玩時間。

為什麼我的孩子被3C綁架了?
從過去到現在累積的相關研究均顯示,造成嚴重網路成癮的原因,大部分是出自於不良的網路使用習慣所致。網路成癮並不像是一般的感冒或發燒,被病毒感染後就立刻發病,接受藥物治療與適當的休息便能完全康復。通常,網路成癮由許多危險因子組成(如:疏離的親子關係、模糊不一致的管教方式、自尊及自我成就低落、人際挫折等),若未即時處理,將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逐漸惡化。

假使孩子從小生長在關係良好的家庭環境、接受父母一致且明確的管教方式、親子間具正向的默契與互動,孩子即便在外遇到挫折或心情不愉快,第一時間必定會想到要向父母求助,而非跳脫現實,轉往虛擬網路世界尋求心靈慰藉。「跟他說什麼就都聽不進去啊!整天只會在那邊滑臉書、IG、看抖音、玩線上遊戲,還有跟不認識的人聊天!」,當在抱怨孩子什麼話都不願意告訴自己時,試想自己是否已有好長一段時間疏於關心孩子的近況?是不是孩子學校的朋友都不認識?透過更加主動與每天安排固定的親子談心時間,多多陪伴孩子,把被「3C保母」綁架許久的孩子救回來吧!

父母該如何拿捏孩子網路使用的分寸?
1. 使用3C產品前,與孩子好好溝通「需要」與「想要」
父母與孩子需好好坐下來溝通使用3C產品的目的(如:一般娛樂用途、通訊或搜尋資料),若是課業資料的搜集、通訊上課等可被歸類為「需要」;若是看影片、打電玩、看社群網站等則被歸類為「想要」。「想要」的項目原則上須訂定較為嚴謹的每日使用時間(如:是否事情完成或假日時再使用),可配合家庭的價值觀及習慣,無標準答案,但一定要有清楚的規則。

2. 陪伴與同理,用合作、彈性的態度取代高壓專制
網路世界像個的未知漩渦,想要避免讓孩子掉入深不見底的深淵,陪伴、同理與關心是必要的,如:家長若擔心孩子過度沈溺於網路遊戲,可以逆向操作跟孩子一起玩遊戲,透過瞭解孩子在玩什麼、玩得過程讓他看到爸爸、媽媽比他還厲害,就能創造一些共同的話題,提升親子關係,亦能在一同遊戲的過程中,達到監督孩子使用網路與玩遊戲的狀況。

3. 親子關係不佳,需積極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如果孩子已有嚴重的網路成癮問題,家長已很難口頭勸說或每每溝通時都會大吵一架,請積極尋求專業資源,如:學校輔導、心理治療、兒童心智科就醫等。教育或醫療專業人員可以成為家長與孩子間溝通的潤滑劑,幫助網路成癮的孩子重新認識與探索自我,漸漸從諮商輔導或醫療的過程中培養自我認同感、做出改變,進而改善網路成癮的問題。

參考文獻
Chiu, Y. C., Pan, Y. C., & Lin, Y. H. (2018).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Ten-Item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Test and prevalence estimate of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among adolescents in Taiw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7(3), 719-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