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9 在E世代爆炸的人們─論網路媒體與心理健康  
在E世代爆炸的人們─論網路媒體與心理健康
 
●孔柏鈞 社會工作師
  在現代科技及資訊飛快的環境下,不曉得各位讀者是否感受到生活竟喘不過氣,肩上感受到無形卻沉重的壓力呢?甚至在疫情期間接受大量的防疫資訊而感到焦慮不安呢?
  媒體自古以來是扮演放送訊息的角色,但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形式的媒體如:Youtub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抖音出現在人們眼前。手指頭一按一滑就可以搜尋到上百種資訊,傳統媒體的沒落(電視台新聞、報紙),使得連記者都有可能上網找新聞寫。
  如此大量的消息其中也不乏誇大不實的消息,而這些消息再透過通訊、社群軟體一傳十、十傳百下去,自然也就造成人心的恐慌。人們開始選擇相信眼前所看到的文字或是圖片,也不願意(或是沒時間)去了解消息的來源,而在此之中已經有些人感到恐慌不安。
  美國體操名將西蒙•拜爾斯在東京奧運跳馬比賽後,向記者說明要「關注自己的精神狀態」因此宣布退賽。當兩位運動員如此對外公開說明卻引來正反兩面龐大的聲浪襲來。
  支持者認為重視自己的健康沒有問題,因為精神健康也是選手狀態的一部份,是影響選手比賽重要的一環;反對者卻認為運動員說出心理狀態問題是在為成績不佳找藉口,做為一位運動員卻沒有強大的內心去面對比賽的壓力,並且接受媒體採訪是職業運動員應有的工作項目之一。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或許是說明運動員的心理壓力。連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已經在奧運橫掃23面金牌,他也坦承在里約奧運前他已有憂鬱症的狀況。
  不只是運動員,所有人在生活上都有壓力及情緒,在緊繃狀態下人都會變得敏感,一些社群媒體上微小的消息,都會使一個人面臨情緒崩潰。然而現代人卻也利用用媒體的便利性,在網路上匿名互相攻擊,藉此宣洩情緒,卻不小心傷害到其他人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