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9 慢性精神病患的心與腦  
慢性精神病患的心與腦
 
●臨床心理科 侯詩敏心理師

  生活中不時上映與精神疾病相關的戲劇、電影,例如《美麗境界》、《小丑》、《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我變笨了,請多多指教》、《我們與惡的距離》等等,我們的腦海中開始有了憂鬱症、雙相情緒障礙症(舊稱躁鬱症)、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阿茲海默症等字眼,讓我們對何謂精神疾病感 興趣,多少有些了解,隨著醫療發達、
  社會資源供給的提升,許多疾病進展緩慢,時常聽到「慢性化」、「慢性疾病」,同樣的,「慢性精神疾病」這個詞出現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什麼是慢性精神疾病呢?我國精神衛生法(2020)提出精神疾病的定義為,指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等精神狀態表現異常,致其適應生活之功能發生障礙,需給予醫療及照顧之疾病;其範圍包括精神病、精神官能症、酒癮、藥癮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精神疾病,但不包括反社會人格違常者。而慢性精神疾病,簡言之,就是精神疾病慢性化了,罹患精神疾病且經過適當的醫療後,未能痊癒且病情已經慢性化,導致職業功能、社交功能與日常生活適應上發生障礙,需要家庭社會支持及照顧者,而精神病包含思覺失調症、情感性精神病、妄想病、老年期及初老期精神病狀態、其他器質性精神病狀態、其他非器質性精神病狀態、源發於兒童期之精神病。
  慢性精神病者通常會出現無法維持專注力、記憶力退化、表情呆滯、動作遲緩、思考緩慢、語言理解不是很好、口語表達退化等徵狀,讓他們無法發揮出該有的角色功能,像是一位主管如何管理部屬、公司會計要精準的記帳,也沒辦法順利地跟人互動,曾經有位慢性精神疾病者的家屬提到「我們跟他生活在同一空間,不同的世界」,疾病進展到最後,可能變得不言語,甚至基本的生活自理都需要仰賴他人的幫忙。
  為什麼這些個案慢性化之後,連生活都需要別人照顧,不是只是精神方面出問題嗎,別忘了,精神疾病也是一種大腦疾病,大腦幾乎掌管了我們的一切,語言、邏輯推理、學習、空間、創造等,也提供與人類肢體的訊息傳導,使得我們所想的與實際表現出來的動作是一致的。以常見的慢性思覺失調症個案為例,思覺失調症影響一個人很多的領域,思考、情緒、行為等等,常見症狀分成三大類:正性症狀、負性症狀、解構的症狀,正性症狀包含幻覺、妄想,總是聽到吵雜的聲音、評論他們的聲音、覺得有人刻意要謀害他們等等,負性症狀包含沒有動機、感覺不到快樂(此與憂鬱症的症狀不盡相同)、鈍化的情感、貧語等,解構症狀則是沒有結構的語言與行為,說話內容上句跟下句沒有關連性、突然做出以前未曾出現過的怪異行為。在一系列的腦部異常研究中,發現思覺失調症個案常有腦室擴大、前額葉皮質異常、顳葉皮質及周圍大腦區域異常的現象,以下逐一說明:
1.腦室擴大:大腦腦室中充滿腦脊髓液,充滿液體的空間越大,意味著腦細胞的流失,隨著精神疾病病程進展,腦室逐漸擴大,腦細胞流失的越多,退化的速度也比一般老化來得快。
2.前額葉皮質異常:覆蓋在前額葉皮質上的灰質減少,使得工作記憶表現較差;另外,前額葉皮質的代謝速度變慢,當我們在動腦的時候,葡萄糖代謝會增加,但是負性症狀嚴重的個案,前額葉皮質幾乎沒有活化。
3.顳葉皮質及周圍大腦區域異常:顳葉皮質灰質減少,而且周邊的海馬迴體積較小,會使長期記憶無法形成、喪失方向感。長期壓力容易使海馬迴體積變小,雖然思覺失調症個案不一定遭受較大的壓力,但他們對壓力的反應較為強烈,也因此容易出現記憶、空間表現不好。
  總體來說,當思覺失調症個案沒有受到適當的治療,精神症狀持續進展,腦室可能逐漸擴大、前額葉與顳葉灰質越來越少,加速了腦功能的退化,最後成了慢性思覺失調症,因此精神疾病的醫療照護極其重要,如何讓精神疾病者配合就醫、穩定服藥、接受心理治療或認知復健,以及精神疾病慢性化後的處置,都有其應對措施,想當然,人們都不願意讓疾病一直進展下去,及早確診,及早配合醫療,讓自己可以過上穩定的生活,這才是重要的。


電影《美麗境界》劇照 http://w3.tkgsh.tn.edu.tw/97s236/abeautifulmin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