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9 觥籌交錯中的愛恨情仇  
觥籌交錯中的愛恨情仇
 
●臨床心理科 徐魏謙心理師

你愛喝酒嗎?喝完酒之後的你,是什麼樣子呢?
或者,是否曾經做出一些「連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的事情呢?
我們不妨先回過頭來看看「酒」帶給我們什麼?所謂的「愛喝酒的人」,抑或酒精成癮者,他們怎麼了?
  酒精本身是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簡單來說,當微量使用時,會略有興奮感,當使用量增加時,會有如同使用鎮定劑般的效果。大量的酒精會影響我們大腦中GABA受體,讓過度興奮的神經細胞安定下來,使大腦放鬆,因而讓人感受到「平和、舒緩」,並促使大腦分泌俗稱快樂激素的多巴胺;同時,酒精也會阻斷部分「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受體的功能,這裡的興奮非指興奮的情緒,而是一種神經系統高張的狀態,也就是說,所謂的酒精抑制作用,指的便是讓腦內神經的「抑制程度增加、興奮受阻斷」,強迫放鬆、減少對於外在事物的反應能力。
  試想,當日常面對各種工作壓力、生活的不確定感、人際的緊張等狀況時,大腦其實一直處於備戰狀態,許多神經系統需要一直保持在高張的興奮狀態,因此會有焦慮、失眠、憂鬱狀況;當大腦不斷努力運轉、神經長期處緊繃,最終身體習慣了這樣的系統運作而失去平衡,我們也就忘了如何放鬆、如何善待自己。與此同時,酒精就如同仙丹般,刺激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與強化部分傳導物質的受體,帶給人放鬆、飄飄然等感受,也因為酒精抑制了大腦自我控制的區塊、少了壓抑,我們才終於能感受到歡愉及情緒上的興奮感;就像是沒有老闆的辦公室、家裡沒大人的孩子,那為了在社會生存而戴上的面具,因著酒精而不自覺的被卸下,這是為何多數人在喝酒之後,會出現「另一種樣子」,當我們擺脫了平時累積的壓力、釋放情緒,抑或減少對於自我的約束力後,自然會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
  但神經系統的運作機制是有其目的性的,如大腦處於緊繃、高張的興奮狀態,是為了應付外在的各種狀況,適度的警覺能使我們維持理性以做出決策,或適時喊停,因此當酒後隨著腦袋放鬆,大腦的警鈴就變得不敏感,對於危機的感知顯得遲鈍、自制力減弱與行動慾望增強,自然出現判斷力下降、衝動行為提高,或是不斷「追酒」等行為。
  所謂的酒癮,其實是生理心理的多重因素所致。對處於長期壓力下、與憂鬱為伍,或不善處理負面情緒的人來說,酒精是個令人難以忘懷的特效藥,隨著愉悅感的提升,難免一杯接一杯、一次接著一次,難以抗拒;而如同上述,酒精會影響大腦的功能,這樣的影響,對大腦來說是一種「額外的刺激」,長期下來,腦神經功能會因各種因素而加速退化,失去正常運作的能力,降低大腦對於「快樂、愉悅感」的敏感性,過往曾經可以帶來快樂的事物,突然難再喚起足夠的情緒感受,只剩下「飲酒」能帶來我們腦中所期待的愉悅感。
  也因大腦功能受損,使認知功能受到影響,導致自制力降低、衝動性增加;大腦習慣了飲酒的模式,喝酒行為成為內建的大腦記憶,換句話說,喝酒不再只是休閒娛樂、小酌怡情,而是「沒喝就會怪怪的」。此時,單靠所謂的意志力或是決心,很難徹底戒除酒精,此時我們的大腦早已受到傷害、被酒精所綁架。
  大腦很複雜、也很簡單。快樂、放鬆的激素增加時,自然會有愉悅的感受,看待世界的態度也就變得輕鬆,相對也就沒有危機感;快樂激素減少,壓力回來了,不舒服的感受也隨之出現。
  愉快的感受人人都會嚮往,尤其繁忙緊湊的生活中,這樣的放鬆感大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然而大腦受傷後帶來的影響,卻也無法僅靠態度便可控制;最初,也許是因情緒而飲酒,到後來,反而因為飲酒帶來腦部損傷,使得情緒更加難以控制,就如同腳受傷的人不管多努力,短時間之內就是難以健步如飛、復原如初。
  綜言之,想要藉著飲酒來放鬆心情就像是短多長空的投資,剛開始感覺很愉悅很放鬆,到後來卻是腦功能、身體健康、人際關係、社會職業功能全面受損,當我們的人生因為酒精而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因此遭遇司法問題、家庭破碎、健康危機時,我們就必須正視問題並認真接受治療,讓大腦恢復功能,並學習與自己的情緒相處,才有機會增加對人生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