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3 精神科是復元力?還是復原力?  
精神科是復元力?還是復原力?
 

●8A病房 張靖文護理師

  何謂「復元」?吳就君教授曾說「復元」乃是「恢復元氣、從頭開始」!比起「恢復原狀、疾病痊癒」的「復原」是更貼近精神疾病康復概念。如痊癒(cure)等於處理所有病徵(reduction of symptoms),而「復元」則不等同於痊癒。讓康復者在患病的經歷中重新認識自己、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並在受精神疾病的限制下重建有意義的生活過程,這就是復元的概念。其實每個人都具有復原力特質或能力,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或遭受到危機、壓力、疾病或創傷,但有的人會發展出健康的因應策略,然而可以能夠順利恢復、回到正常生活,有的人可能因此一蹶不振…美國精神科醫師Dennis Charney曾說過:「每個人都會遇上困境,而這種走出困境、重新振作(bounce back)的能力,稱之為復原力(resilience)。」

  在精神科急、慢性病房照顧過許多病患,常常會想因為種種因素病患被送來就醫並住院治療,這個過程中難道除了藥物治療來外,沒有其他可以協助病患之症狀獲得緩解嗎?又或者是否有其他轉介的訓練機會使其功能不退化,在醫院住院期間的患者,通常經由治療後症狀穩定可經由團隊討論轉介庇護性職能工作坊、康復之家或者社區復健中心等工作訓練機會,但仍常出現包含(1)精神疾病或症狀的干擾,如幻覺、妄想,如果精神症狀嚴重時則必須請假或住院。(2)工作能力退化:如認知功能、工作速度和品質、職場溝通協調能力與人際關係,不少因自述不易融入同事和建立友誼,此外還有不適應職場倫理、禮節,例如:常缺席、衛生習慣差或無法保持外觀儀容整潔等。(3)其他社會環境因素:病患對自我評價低、低自尊,以及家庭、社會及職場等外在因素,如曾坦露生病事實後遭受歧視等有形與無形的壓力。這些問題,因而影響自身病情的穩定度與回歸社會之困難處,這樣無法使病患肯定自我、重新找到希望及踏上復元力之路。

  不論在急性或慢性的病房,護理的專業可運用行為治療理論基礎中的代幣制度、正增強與負增強,可提高病患職能復健治療活動的參與率,且可由平常職能復健治療活動的訓練及協助病患在自我照顧(self-care)、休閒嗜好(play/leisure)、工作能力(work)上能獨立並具生產力及生存價值,待出院後再回歸社會及家庭,從中可以讓他們看見自己的復元力。復元不局限於消減病徵、穩定病情,復元是一個有起伏的成長過程,接受遇到挫折或病情復發時,從經驗中學習、不斷成長,當挫折發生的時候,可預防或以正向及健康的方式去應對,就像是植栽,當我們給予灌溉時,它會從中得到滋養進而向上成長,所以「復元」是指康復者能夠逐漸進步,而沒有明顯的倒退,不論面臨何種困境和疾病,可以從轉折中再出發,為自己尋得新的希望及能力,就是復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