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3 轉念瞬間,從『心』做起∼精神疾病去汙名化  
轉念瞬間,從『心』做起∼精神疾病去汙名化
 
●契約社工師 簡惠慈

許許多多的平凡人生,因精神疾病的出現,而產生了劇變。高雄市至少有兩萬個家庭,因為精神疾病的衝擊,而必須重新適應。因為精神疾病,而必須努力克服症狀,努力克服別人的不信任,這樣的故事,經常在上演…。
精神疾病烙印恐懼與羞恥的汙名,也使民眾、個案及家屬,十分抗拒疾病及醫療,反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如此一來精神疾病急性混亂及反復發作,成為民眾重視精神健康及接受醫療最大的障礙之ㄧ,也讓精神醫療問題延伸為社會安全事件,使精神疾病標籤化處境更加艱困。其實精神疾病跟一般疾病相同,只要經過適當治療,病情能維持穩定,所以我們無須去畏懼疾病及醫療,反而應該多重視自身的精神健康,早期發現自身或家人精神狀態變化,適時尋求醫療或心理輔導資源,就能減少因精神狀態欠穩或疾病復發而衍生的社區滋擾事件,這對社區與病人而言,無疑是一種雙贏的結果。
精神病人社區化照護是全球的趨勢,也是近年來重大的精神醫療政策。慢性精神病人逐年增加,隨著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之修訂,身心障礙類別的擴增及各項福利措施的推行,精神障礙人口數從2000年54,350人到2017年底125,932人,增加了71,582人,成長132%,可見如何擴充及增進對精神障礙者的醫療及社區照護,是日益重要的議題。
精神病友除了醫療控制病情,「更需要社區民眾經由了解他們、包容他們,進而關懷他們」。尤其是病人家屬,面對的是每天的挑戰,也需要社區民眾的支持。在各種因素彼此交互作用下,對精神疾病病人的污名化已悄悄深植於多數的社會中。其中一個原因,簡單的說,就是對精神病人認識的不足。因此,如何讓社區民眾瞭解與理解精神障礙者,讓整個社會對精神障礙是友善且包容的,才能創造出無礙的生活環境。
因此,本院致力於辦理精神疾病相關的宣導與講座,其中有幾場以嶄新的宣導活動:「以精神疾病患者成功穩定就業」為主題的展覽結束後,許多社區民眾給予了相當重要的回饋,如:「這個活動很勵志,令人感動」、「這個活動使我增長知識」、「互動的醫療、復健的方式、過程的展示」、「支持且贊同精神康復者回歸社會」、「以疾病的角度去看待,而不是以汙名的方式去稱呼」、「精神疾病在康復後,病人自身的調適,家屬與社會對於疾病的正確認知與對待病患的態度,都將成為患者重返社會的重要動力,所以社會應更加重視這樣的宣導活動」,這些回饋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活動所帶來的迴響,不僅是讓精神障礙者及其家屬看見精神康復的可能性,更是讓社會大眾認識到精神障礙者是可以穩定工作、穩定的生活在社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