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8 新冠病毒檢驗簡介  
新冠病毒檢驗簡介
 
●鈺菁
  自2019年12月上旬武漢爆發不明傳染病以來,在2019.12.31我國疾管署早於世界衛生組織WHO迅速發布對武漢來台班機進行登機檢疫,擬定相關防疫政策,並掌握最早確診之病例進行疫調,向上溯源並擴大篩檢與病例接觸之人員,以求將疫情有效控制。而經濟部召集各相關產官界代表建立的口罩國家隊,更是在短短2周內擴增產線將日產量逐次提增至原本近10倍,並由指揮中心發布每人每周配額,並搭配口罩地圖的檢索,高效的將疫情控制在將屆滿一年時(結至1/4/2021)總病例數為812,康復人數為689,死亡人數為7。
然而回顧整個疫情的發展,病毒的檢測從一開始至今,始終扮演重要的守門員角色,包括相關的居家檢疫或自主管理等等措施,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都來自採檢結果才能給予對應的治療或配套的處置。
  由於在疫情爆發之初,對該病原體的認識有限,加上各國文化差異及政府干預管理的不同,大大的影響了疫情的發展,慶幸台灣不論是在政府、媒體的努力下,疫情的資訊及更新都相對其他國家來的迅速透明,包括疫情指揮中心的例行記者會,以及電子、網路及社群媒體等都發揮了關鍵的作用,身為檢驗人員,對於新冠病毒的檢驗,自然有責任理解並正確宣導給更多民眾以避免誤解。
  首先新冠病毒在分類上與其他知名的MERS(中東呼吸道症候群)及SARS(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同屬冠狀病毒家族成員,而此次的新冠肺炎的病原體,是尚未被學術完整研究報導過的新型病毒種,由於爆發大流行的年份在2019,WHO因此加上2019以便識別,英文名稱為Novel coronavirus, 簡稱2019-nCoV(中譯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而媒體常用的COVID-19,是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的縮寫,及該病毒引起的疾病,有媒體稱為新冠肺炎,而正式名稱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Severe Pneumonia withNovel Pathogens)。細部的分屬是屬於網巢病毒目,又稱成套病毒目、套式病毒目,是一類具有動物和人類宿主的病毒,依據核酸序列的相似度可建立各屬病毒間的演化圖,而新冠病毒與引起SARS的冠狀病毒為同一分支。
  冠狀病毒之所以稱為冠狀係由於該病毒表面在電子顯微鏡下呈多切面型狀,有一個脂肪外套,此脂肪外套向細胞表面突出,使得病毒本身看起來類似冠狀,而稱之為「冠狀病毒」。而新冠病毒之基因體為單股正向的RNA,5'端有甲基化鳥苷酸端帽,3'端有多重(腺嘌呤)尾。基因組長度約為27-32 K核苷酸、包含6-10個高度保守的基因,包括複製及結構蛋白。其中結構蛋白又包括,可黏附特定細胞表面受體的棘蛋白(spike)(會攻擊人體細胞的血管張力素轉化酶ACE2受體),以及封套蛋白、核殼蛋白及膜蛋白。而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告:近期的研究指出:一、吸菸者有較高的新冠肺炎病毒受體(ACE-2),易增加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二、吸菸者感染新冠肺炎引發重症是非吸菸者的2倍。其中的道理就在新冠病毒是透過ACE2的受體侵入人體引發肺炎。另外其外套膜蛋白不耐高溫、乾燥、酒精及消毒水,也提供消毒防疫的基礎。
取自https://www.acebiolab.com/TW/news/39
  新冠病毒檢測包括抗原檢測、核酸檢測及血清抗體檢測3種,其中最重要也為目前的確診依據的檢測方法為核酸檢測,其原理係針對新冠病毒基因中複製酶、封套蛋白及核殼蛋白之對應序列設計第一階段引子,經過反轉錄聚合酶先將RNA轉換為DNA,後第二階段的聚合酶連鎖反應,包括使用一般引子,用來黏合外圍標記的複製區域序列,另外DNA探針則使用特殊染料標記用於黏合複製區的中間序列,其5端標記一報告染劑(Reporterdye; R) , 3 端則標記一遮蔽染劑(Quencher dye; Q ),完整的 DNA 探針其R所散發出的螢光會被Q染劑所掩蓋,當聚合酶進行延伸反應時,具5 端 DNA 切割活性的 DNA 聚合酶將探針切割,使得 5 端R與 3 端Q分開,遮蔽效應被破壞,此時即可偵測到螢光反應,進而使的5’端的染劑螢光不再被遮蔽染劑抑制而放出螢光,為儀器所偵測,該方法之靈敏度極高,其篩檢敏感度為3.7~9.6RNA copies即可檢出。另外兩種檢測方法之比較可參閱下表。雖然核酸檢測靈敏度高但也相對成本最高,因此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只有在臨床徵狀、旅遊接觸史都具有風險的對象才進行採檢以維持檢驗量能的平衡不致超過負荷,雖新冠肺炎有出現無徵狀感染者一度成為民眾質疑可能成為防疫破口的疑慮,但幸好核酸檢測仍然可以找出體內存有病毒的對象進行管理,目前仍能有效把關,希望透過此次介紹讓更多人了解其檢測原理以充實防疫觀念。


取自大紀元報https://www.epochtimes.com/b5/20/3/12/n11933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