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8 長照居家服務心理師-用理解走進你我心靈  
長照居家服務心理師-用理解走進你我心靈
 

●臨床心理科 蒙宛筠心理師

衛生福利部於106年起全力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長照2.0)」,其中包含由具備長照服務人員訓練認證的專業人員進入個案的家中提供「個別化服務計畫(ISP)」之專業服務,這當中的專業人員包含臨床心理師,而我們服務的對象從老人、青壯年、兒童皆有(以下稱個案)。
這項服務執行初期發現很多人會誤以為臨床心理師的專業服務是提供陪聊、舒緩情緒,但其實不僅如此。當心理師一進入家中服務時,會先評估個案的整體認知功能(如:智能、失智程度、自理能力)、情緒困擾程度和精神症狀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評估完個案後,同時評估照顧者目前的照顧壓力及因應狀況,快速的找出問題癥結並為個案和照顧者提供量身打造的服務和訓練方案,外界看似簡單的陪聊,其實每句話都有它的功能存在。
社會過去長期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導致許多人對精神疾病有很多的誤解和害怕,我們服務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會需要協助個案好好的認識自己,或是讓照顧者、民眾去理解個案和精神疾病的樣貌,才能讓個案處在友善的社交互動環境,另一方面,讓照顧者了解個案這些問題行為(如:大吼大叫、視幻覺)背後的成因,以及問題行為發生當下應該如何因應(如:建立安全感、安撫)後,才能有效的減少問題行為發生的次數,讓個案感受到自己是能夠被環境和家人所接受的。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長照服務經驗,當時我們陪伴一位個案至門診就醫,他被醫師建議需要住院治療,個案得知時當下非常抗拒且生氣,也認為是我們把他騙來住院的。在安撫個案害怕、生氣的情緒後,個案終於告訴我,他為什麼這麼害怕住院?因為個案過去都只有被強制住院的經驗,因此對個案而言,他印象中的住院就是被救護車送來醫院急診,進來後自己被打了鎮靜針後就失去意識,醒來後發現自己是躺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房間,手腳是被約束著,內心感到很無助、害怕且生氣,也不明白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聽完個案的經歷後,和個案解釋他過去住院經驗和一般的住院流程有很大的不同,解釋完後個案才放心的接受醫師和我的建議,踏入病房入院治療。
其實無論是在家中、診間或社區,我們一開始會被個案外在的行為表現嚇到,像是突然的拍桌子、罵人、對著空氣自言自語,都會讓我們感到害怕或擔心,其實這是源自於我們對精神疾病或對個案的不瞭解,而這些感受都是很正常的表現。因此先把自己不安或生氣的情緒安撫下來後,再去認真的、不帶任何見解的去理解、傾聽個案的說法,這是很重要的;而專業人員的角色,陪伴個案和照顧者找尋問題行為的原因和阻礙,協助每位個案和照顧者順利解決問題後,回歸社區過安穩生活,這是我們在每次服務中衷心所期盼的事,也希望長照服務的介入能讓更多人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