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14 防疫不「酒」 邁向健康「心」生活  
防疫不「酒」 邁向健康「心」生活
 
●孔柏鈞 社會工作師

  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國人飲酒習慣調查」,台灣有54%的成年人日常生活是會喝酒的。衛福部也在今年年初引用史丹佛大學最新研究來提醒國人飲酒的風險。
  喝酒容易臉紅的人,不僅會大幅提高罹癌風險,根據健康署的資料顯示台灣近半人口因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2)」,喝酒後容易出現臉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嘔吐、宿醉等症狀,又稱為「酒精不耐症」,此為亞洲人特有的基因變異,比例遠高於白種人,為了降低罹癌或失智症的風險,特別需要節制飲酒,如果非喝不可,根據「國民飲食指標手冊」的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1罐啤酒(或相當於20g酒精量),女性不超過半罐啤酒(或相當於10g酒精量),懷孕期間或準備懷孕的女性,為了胎兒的健康,請千萬不要喝酒。
  在資訊全球化的時代,民眾獲取資訊已經更加便利,除了大眾媒體之外,也可以透過社群軟體來得知更多、更豐富的訊息。但隨著民眾透過手機隨處可及的疫情訊息,甚至以訛傳訛,易引發不必要的恐慌。疫情的訊息反覆出現腦海、擔心成為受害者、在公共場合擔心迎面而來的人都可能帶有病毒,進而有睡不著、容易生氣與缺乏耐心的情況。
  隨著疫情逐漸升溫,除了出現搶購物資的人潮外,許多民眾也開始減少外出,便會有大量的居家時間。隨著居家時間增加,人的心情也容易陷入孤獨感,焦慮、憂鬱、沒胃口、睡不好等身心困擾,若是沒有適當管道及方式排解,酒精便成為居家隔離最好的夥伴。
  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也提醒在進行居家隔離的民眾可以利用「安、靜、能、繫、望」五字訣,在防疫隔離中調適身心。這五字口訣是源自於歐美國家災害與恐怖攻擊經年不斷的氛圍,各國災難創傷專家籌組共識會議,探討大型災害與創傷後的主要介入原則。這五項原則也在2016年台南大地震及2018年花蓮大地震後,作為災難心理復健上給予基本的身心調適觀念,以下就為大家介紹這五字口訣。
1.安(safety):
促進安全。不論在居家或醫院單位隔離,安全都是最重要的。戴口罩、勤洗手,健康的監控與適當注意,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
2.靜(calming):
促進平靜鎮定。好好的深呼吸、放鬆、休息、睡覺,調適自己的情緒與正面思考。
3.能(efficacy):
提升效能感。即便是在隔離的環境,仍是有些是自己可掌握的。滑滑手機、看看書、做做運動甚至寫下心得與日記,安排作息適當轉移,找回自我控制感。
4.繫(connectedness):
促進聯繫。「隔離」不代表與外界失去聯繫。被隔離的民眾仍可利用現在網路與電子媒體的方便,留心各種關於疫情的訊息,利用視訊與電話,維持與外界的溝通。會覺得自己並不孤單、並不是被放棄,也得到紓解與支持。
5.望(instilling hope):
灌注希望。跳開負面的思考,保持正向的希望。不要只注意負面的資訊與報導,相信自己與醫療人員。自我勉勵打氣,不要放棄希望。

  酒飲文化的確已經成為國人不可分割的文化之一,當酒精使其功能減退之後,緊張、焦躁的情緒緩解了,但這依然不是長期處理情緒的辦法,甚至會賠上了自己的健康狀況。隔離是短暫的,難免犧牲個人一些不自由,但也是為了社會大眾。社會大眾也應對被隔離者體諒並給予支持協助。防疫不只是科學專業,也在考驗人性,與我們彼此的互信與互助。「希望就在雲後面」,希望最後我們都能打贏這場對抗疫情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