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1 要愛不藥愛-談安非他命成癮與依附關係  
要愛不藥愛-談安非他命成癮與依附關係
 

●臨床心理科 蘇淑文 心理師

  『一個人的時候,我感到孤單,極度的孤單,就如同只有一個人在世界的中心,我看的到身邊的人,他們也看的到我。但是,我真正在意的是他們心裡有我嗎? 在意我嗎? 還是這一切都是假的,只是我的幻想』。 這是一位兒時經歷家暴,性侵個案的自白,無法真正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內在也總是渾沌,人際關係極為不穩定,於現實中感受到被壓迫選擇逃回使用安非他命的幻想世界,他自稱藥物是專屬物,是真正屬於他的『洋娃娃』。
  個案兒時經歷母親的精神暴力與疏於照顧,臨床心理師以階段式治療為理念,治療技巧為早期復原技巧,復發預防技巧,動力取向之心理治療技術協助原生家庭之傷害,以利於提升個案對生命的韌性。個案使用方式為藥愛(同志圈於性行為時為了助性而使用),自稱剛接觸時以煙吸為主,耐受性出現後改以針劑施打藥物(俗稱走水路),後期使用為個人施打無伴隨性行為。於治療初期,個案處於反覆復發狀態,生活混亂,工作不穩定。個案談及安非他命可帶來強烈的存在感,渴求強烈,不使用時與內在沒有連結,孤單感,缺乏自信,生活倦怠,想逃回安非他命的安全世界。於初期治療師以沉穩的,聚焦,真誠的態度帶領個案看到其內在需求,協助個案接觸其需求。治療理念為全然戒除,以早期復原技巧帶領個案應對初始停用後之戒斷與調適。治療過程中發現個案漸漸將治療師視為重要客體,投射兒時無法被重要客體滿足之欲望與需求。治療師扮演涵容角色。個案主觀報告對於藥物渴癮下降許多,可規律生活與維持合宜人際關係。
  經過治療介入後,個案的生活規律性變好,投入工作的時間增加,有足夠的收入去支付自己的日常所需,以及更能夠理解與辨識對於物質的渴求源自元逃避現實,缺乏安全感。於保護因子部分發現,個案的社會支持網絡增加,如開始思考與案母之間的關係,關係裡的素材是什麼,是絕對的憤怒與恨嗎? 還是對母愛的渴望。另外,個案與學校同學相處融洽,無蓄意反抗權威,學習與自己和平相處。個案主觀陳述自我效能與自信心增加,以及透過治療師的回饋可漸漸地接納自己,減少自我批判,學習正確的社會互動與人際關係。以個案的語言來說,如果過往歲月中,安非他命是自己的洋娃娃,是否可能有一天,自己成為洋娃娃,亦或者成為有能量的生命體,是值得被世界珍惜對待的存在呢? 透過這位特殊個案分享,可以讓我們看到很多時候成癮者接觸非法藥物,表象的成癮行為往往訴說的不僅僅是偏差行為 ,是為了對抗內在更深層的痛苦,企圖以改變知覺,於藥物給予的幻覺中逃避現實的考驗。歡迎在物質成癮世界浮浮沉沉多年的朋友,主動尋求藥癮戒治服務,找到藥癮行為下尚未被滿足的需求與自我照顧。祝福大家皆有機會脫癮而出,贏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