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4 常見藥物副作用-錐體外症候群介紹  
常見藥物副作用-錐體外症候群介紹
 
●謝冠瑩醫師

  小瑩這一年來常常覺得同事要害她,回家也聽到同事罵她的聲音,連不認識的路人好像都在對她指指點點的。因此小瑩不敢出門,都一個人關在家。奇怪的是,在家裡一個人的時候也會聽到一個男生罵她的聲音。「有聽到聲,嘸看到影!」家人以為小瑩中邪了,可是去收驚拜拜也都沒有改善。聽到鄰居的介紹,來到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治療。醫生診斷是思覺失調症,剛開始接受治療,覺得狀況還沒改善,但卻有頭突然往上歪,想轉都轉不回來,甚至是流口水的狀況。這讓小瑩和小瑩的家人很擔心,萬一治療會這樣流口水,那以後還怎麼嫁人啊!和醫師討論後,才知道這是常見藥物副作用-錐體外症候群。

  錐體外症候群的病因是什麼?錐體是大腦裡的一群特定神經細胞組成的系統,裡面含有豐富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接受器。錐體會往外放射出許多神經突觸,也就是錐體外徑。這個系統可以協調四肢的精細動作。因此當錐體外症候群時,四肢的力氣不受影響,反而是產生不協調的現象。有哪些常見的病因呢?第一名的並不是抗精神病藥物,而是常見的止吐藥物。還有巴金森氏症、威爾森氏症、肝性腦病變、腦性麻痺等病因。在小瑩的例子中,就是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急性反應,大多在服藥後數天內發生。但是也有可能慢到服藥數個月或甚至數年後才發生。

  除了小瑩的流口水及頭突然往上歪,想轉都轉不回來的症狀,還有哪些是錐體外症候群的症狀呢?第一種是肌張力異常,某些部位的肌肉不自主的持續收縮,因此而造成特殊的姿勢,如眼球上吊(不能向下看)、頸向後仰、牙關緊閉、歪頭、等怪異姿勢。不過這些姿勢有時候會突然出現、突然消失,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在惡作劇呢!第二種是靜坐不能,這是一種無法靜下來的狀態,通常會主訴煩躁不安、靜不下來、坐不住、無法克制想起來走動的感覺,起來走一走之後會改善。臨床上會看到不停來回走動、或是不斷交換坐與站的姿勢,或是即使站在定點,腳也不停地踏步。最嚴重的狀況下,個案會躺在床上,腳仍在踏步,因此無法入眠呢!第三種是類巴金森氏症候群,腿、腳、下巴、手臂甚至是全身會不由自主地抖動,這個症候群的特點是靜止時也會不由自主地抖動。同時也會動作緩慢、臉部表情僵硬、眨眼頻率變少等。走路時小碎步、向前衝等狀態,因而容易跌倒。

  第四種是肌肉僵直,臨床上常見的主訴是活動不靈活,覺得「全身硬硬的」,身體檢查時,會發現活動關節時,會碰到阻力、肢體僵硬,可能會像齒輪一樣,有「喀喀」的感覺。最嚴重的狀況下,會像鉛條一樣僵硬。最後一種是運動困難(Dyskinesia),這是一種全身肌肉不受控制地抽動,包括嘴唇、舌頭、四肢肌肉等,臨床症狀包括:捲舌頭、噘嘴巴、轉頭等。

  像小瑩這樣出現了錐體外症候群的症狀,是不是就不能吃抗精神病藥物了呢?此時必須和精神科醫師討論,經由專業的檢查與診斷,尋找可能的原因,再來對症下藥。如果確定錐體外症候群症狀是藥物引起,可以考慮使用抗膽鹼藥物,可以快速改善這些症狀。但是抗膽鹼藥物不是萬靈丹,它也有自己的副作用,包括口乾、便祕、心跳加速等。因此並不建議例行性和抗精神症藥物服用。其次,可以跟醫師討論是否減少或更換導致此症候群的藥物。但是千萬不要自行停藥,因為可能會反彈性的症狀加重。

  說了這麼多,最後還是希望有需要的病友們,可以跟你的主治醫師討論,商量對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