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7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療法新發現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療法新發現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何志培

臨床案例摘要
小新(化名)、六歲、男生,就讀國小一年級,在校常被老師罰站、罰抄寫課文或下課不准出去玩;因他總是上課不專心,愛在桌底下玩鉛筆;多次在上課時站起來走動,對勸告毫無效果,且經常跟同學發生衝突。

小新在家裡亦讓爸媽非常困擾,整日總是活蹦亂跳;作業得寫上個二至三小時;也時常惹父母發怒,惟打、罵都沒效;唯一可讓小新專心的就只有打電玩或看電視。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肇因

導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過動症)的原因很多,絕不是單一因素即會造成過動症。一般父母往往擔憂,是不是自己的管教錯誤,才會造成孩子出現這些症狀?目前的研究均顯示,過動症的成因主要是先天性神經生理因素所致;而後天環境因素通常會影響這些症狀的發展(惡化或改善)。基於此,這些過動症孩子的行為表現並不是故意的,乃是由於大腦刺激不足或發育不夠成熟所致。

過動症處置應先做行為療法再輔以藥物治療
過動症的藥物治療常引起家長擔憂和疑慮;最新研究顯示,過動症的療法順序往往影響治療的效果;先做行為治療,然後再輔以藥物;其改善不當行為的效果,比僅使用藥物的治療顯著許多。

行為療法是一項頗具專業的治療技巧,且每個孩子都具有其個別的特質;故決定要使用何種行為處理技巧時,應先了解孩子行為發生的原因為何,才能做有效的處理。此外,行為處理技術需長期執行,耐心等待患童行為的改變,而家屬做好自身的情緒管理更是關鍵所在。
 
 以下依常用的行為改變技術作握要的介紹:
1.預防:找出常導致孩子行為問題的情境與原因,事先預防;如乾淨的房間,桌上只有作業而無其他玩具,以減少讓孩子分心的刺激。
2.規律的三餐與作息,有助於孩子自我控制力的提升。
3.過動症的孩童注意力不集中或語言理解力較弱,故交談時要求孩子看著說話者,且表達的語句要簡短、清楚。
4.對孩子下命令時,應以「你要去做什麼」代替「不要做什麼」,此有助於孩子遵守規則;當孩子做到時,要立即給予稱讚。
5.需長時間完成的事項(如寫作業),可考慮分段進行;因患童的注意力持續性有困難,讓孩子分批完成,效果會更好。
6.培養兒童一次做一件事的習慣,以便改善忘東忘西、虎頭蛇尾的現象。
7.忽視:對孩子刻意要引起別人注意的行為,用不理睬的方式處理;而當兒童出現適當行為時,要立即給予關注。
8.活動量大的孩子,應多給予活動的機會,以發洩其過多的精力。
9.增強:當兒童出現好行為時,立即給予獎品或口頭讚美。
10.特殊活動設計:透過與孩子一起參與活動以增強其注意力、衝動控制及人際技巧,並增進親子間的正向情緒;可嘗試的活動如連連看、串珠珠、積木、角色扮演遊戲等。

行為治療施行一段時間後,然後輔以藥物;藥物治療已在國內外被證實可顯著改善此症症狀、認知功能、及社會適應能力。治療過動症的藥物主要分為短效和長效兩大類,筆者根據研究報告及臨床經驗,將它們做一簡要的比較(見表)。

結語
小新經過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後情況大為改善,目前已很少被老師罰站,也能專心上課;在家也不致活蹦亂跳,並能在規定時間內寫完作業等。掌控能力的提升使小新充滿自信,亦讓他見識到為過動症所限之下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