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7 漫漫長路,我們一起走  
漫漫長路,我們一起走
 
劉心穎社會工作師

比起其他疾病,精神疾病是較少被看見與理解的存在。對於這類疾病的認識不足,再加上傳播媒體與社會事件的渲染之下,許多人聯想到的是「可怕的」、「危險的」、「具攻擊性的」等印象,往往帶著預設的負面眼光去看待這一群人。甚至即便是患者自身,也可能持以負面的眼光看待自己,我曾不只一次被患者詢問:「我是不是永遠都不會好了?」、「別人是不是都覺得我們很可怕?」與精神疾病對抗和共存的馬拉松賽跑,患者同時還要背負社會標籤與有色眼光的沉重包袱。

去汙名化的議題是我們一直以來所努力的,在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熱播下,社會大眾有機會對於精神疾病有了更柔軟的認識。除了由疾病所引起的症狀、行為和情緒等外顯狀態之外,精神疾病患者身為人的最基本權利和需求往往被忽視、甚至不被看見。然而,所謂患者,並非失控地生活著,他們同樣會擔心自己生病了無法工作,造成家人的負擔;他們會害怕自己無法有效對抗疾病、害怕一輩子都好不了;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導致肥胖、思考遲鈍或者身體顫抖,所以他們開始自行減藥、甚至逃避吃藥。面對這些困擾與擔憂糾結於心,卻無法被好好接納與理解,患者因疾病擾亂的灰暗世界,只會繼續身陷於負面循環的泥沼中。

「可能因為你比較勇敢吧!」是《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社工師回應個案對於自己患病的疑問,也道出了實務工作中的無奈與心疼;即便在醫學與科技發達的當代社會,也無法百分之百回答患者(或家屬)「為甚麼是我(我的家人)?」的疑問。然而,作為第一線實務工作者,卻是真實且深刻地感受到願意與疾病對抗的勇敢,不論是患者自身抑或是家屬。

精神疾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於未知事務的偏頗,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社會能夠有更多的包容與尊重。身為社工師,我們試圖去理解患者與家屬的焦慮與不安,陪著患者與家屬一起走這段艱難的旅程。精神疾病的治療與控制是一條孤單與漫長、甚至未知的路,但我們願意陪伴著、一起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