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7 一起走,看見家庭韌性的展現  
一起走,看見家庭韌性的展現
 
葉瑋社會工作師

韌性(Resilience)一詞近年在國內外已有諸多的討論,且在層次上,也從一開始的「個人」擴大到「家庭」。這也代表著,從早期面對逆境下,我們從強調個人可以適應,甚至更正向發展的特質與能力,逐漸看到家庭在個人在面對環境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家庭韌性強調的是在面對各種危機、壓力情境下,由家庭成員「互動」下所發展出的適應過程。這樣的改變讓工作者把視角從當家庭遭遇成員患有精神疾病時,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轉到了在這些情境之下,家庭有哪些優勢所在。

與個案及家屬一同工作的過程中,曾聽過不少次「這個讓我來跟他(個案)說,我知道怎麼說他才可以接受」,又或者哪一類的事情可交由哪位家庭成員負責,各司其職的發展出一套屬於家庭的專屬照顧及互動方式,即便面對疾病仍感到困難,有時也仍感疲憊。但不可否認的,有些家庭就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壓力情境下,長出自己的因應方式,也一次又一次的度過這些難關。細細觀察,這些家庭各自「獨有」的因應過程,有些是在發病前便已存在,有些則是隨著病程的變化,逐漸學習、發展出的。有時候,這些家屬成了工作者的最佳夥伴,分享著我們應如何與個案及其整個家庭互動,才能使雙方能有更好的溝通、合作。每每這種時刻,便會發現,家庭所展現出的樣貌或許並不一定是過去專業學習中的好方法,他們可能有著看似彆扭的溝通、過度的緊密與關心、單一的決策方式等,但對於那些家庭,卻有屬於那個情境下的「平衡」模式。

那,家庭韌性到底是什麼?以現有的文獻看來,家庭韌性並不一定是指家庭特定的特質與技能,它可能屬於一種溝通方式、一個家庭共享的信念與傳統價值,又或者家庭共同看待當下逆境的詮釋等,它被視為動態的因應過程。就如同工作中,久未出面協助的家屬,在某一天突然來院,表示已與手足討論完畢,願意進行下個階段的安排,一開始總覺得驚訝,但後來才發現,這必非偶然,家庭也是在整個壓力事件下,從手足無措走到猶豫、接受及行動,這中間可能經歷與個案間、與家庭成員間、與醫
療團隊間的各種拉扯與磨合,才長出了一個屬於家庭當下可接受的樣貌。

陪伴各個家庭走過不同階段,等待各個時機點來到,看見專屬於該家庭的韌性展現。當帶入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家庭時,便可發現家庭可展現的常比我們所認為的來得多,也正因如此,近年家庭韌性才會激起諸多討論,使工作者更看到每個家庭的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