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16 漫談精神疾病患者的社會適應  
漫談精神疾病患者的社會適應
 
在臨床多年以來,照顧過急性及慢性化的病人,接觸過無數的家屬及周邊的照顧者,在精神疾病的急性期時,多半經由專業醫師評估後而入院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在我的觀察,家屬及照顧者會出現以下狀況:一是對於病人疾病的進展不多加關心;較為消極的態度,二是會主動詢問後續照顧,並尋求專業人員協助,更甚之會參與醫院所開立的課程,當然相較於後者,前者多半是在臨床常見的家屬或者是照顧者,其實,這多半也是因為病人在多次的未規則服藥及發病,造成了照顧者在平時照顧的疲累及壓力。隨著醫療的進步,以及大眾對於精神疾病了解比較不那麼妖魔化,會尋求協助的照顧者也不在少數,只是因精神疾病患者相較於其他生理疾病,多了一層不穩定的因子,不知道病人何時會發病,且因發病時建構病識感的不易,造成回歸社區時,照顧者協助上的困難。

基於上述觀點,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區回歸適應,可採取漸進式的方法來協助個案回歸社區,當患者身處於急性期時,由醫院來協助病人穩定病情,而此時照顧者應該尋求專業的提供:如職能復健師或者是社工,來尋找回歸社區的方式;一般而言,病情穩定經由醫師評估可出院的患者,可從院方所提供的社區復健中心來最為回歸社區的第一步,當然在每間社區復健中心的復健方式會有所不同,大方向來說就是針對訓練獨立生活、社會功能、職業功能、休閒功能、身心健康狀況的提升,並且能夠預防精神症狀的惡化,避免出現再度住院的情況。在臨床照顧精神患者的期間,有些經由醫療及護理臨床的協助上,能夠維持自身功能的患者不在少數,有些患者更可以在職業功能上維持相當一定的水準,若是能經由社區復健中心給予轉介,相信患者在回歸社區進而回歸社會,會有很大的幫助;然而在慢性復健病房內,常常出現的窘境則多半是照顧者對於病患多次的發病,反覆住院的無奈及壓力感的消極應付方式,時常造成病患跟社區脫離時間過於長久,而導致回歸社區的困難加劇,因病患處於機構封閉式環境內與社區社會脫節,而造成適應上的困難,此為臨床照護醫療人員仍須努力之方向,放眼未來,瞬息萬變的社會雖對於精神患者的適應有很大的衝擊,也期許將來醫療的多元性能夠提供精神病患有不一樣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