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19 職場復原力(Workplace Resilience)~怎麼幫助您身邊最需要幫助的人  
職場復原力(Workplace Resilience)~怎麼幫助您身邊最需要幫助的人
 

●劉秀珠

  這個關係著幸福職場營造的當紅主題復原力(resilience),有些人看到這主題說:「沒聽過」,有些人說:「常聽,學術界已經炒作了好幾年了」。一般老百姓甚至於我們護理職場的新進護理人員,在他們準備進入這專業領域時,到底準備好了沒,是不是具備好有「職場復原力」?有人曾經告訴他們復原力對於進入高科技產業,金融界及高壓關係著病人生死的醫院工作領域非常重要嗎?我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我們自己是不是了解職場復原力要如何培養,不只是知道,還需要親身實踐,進而擔任新進人員、學生、乃至於病人、家屬、社會大眾的模範。

  最近幾年護理職場人力荒持續存在,臨床工作往往挑戰性及壓力太高,就算是薪水調高了,也留不住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族群。就常聽到的離職理由大部分都是遇到挫折,認為自己無法勝任工作,甚至於是身體健康不佳,無法長久做這樣的工作。仔細回想起來,自己也曾經因為這些種種的理由萌生去意。但一直也都沒有人告訴我們有什麼好方法可以留住新鮮人的心,而當每一位想求去的年輕護理師詢問我們堅持在臨床工作的理由時,除了工作穩定,薪水夠用之外,似乎也說不出個理由可以回答他們,更不用說我們走臨床二十幾年直屬主管的心中根本沒有“樂在工作”這件事的存在。而如果連主管們也沒有辦法說出一個可以樂在工作的理由,又如何能要求剛進入職場的後輩們,喜歡這個充滿挑戰跟壓力的專業。

  首先,職場復原力要求我們每個人進入職場前要先學會照顧自己,包括吃對的食物,該睡覺時可以享受高品質的睡眠,以及每週150分鐘規律的運動。這個不難,因為在求學階段這些知識已經不斷的灌輸在我們的腦袋了,可是“知易行難”,曾幾何時因為輪值三班跟忙碌的工作讓我們有一餐沒一餐的,甚至於打亂了生理時鐘,加上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一些慢性生理及急性心理的疾病及壓力、創傷後症候群都變成出現在精神科工作人員的身上。我們懂得教導病患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但是看看自己是不是知道了後進而可以去實踐呢?

  再來是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每一個人呱呱落地來世上報到時都是孑然一身,走的時候也是不帶走一片雲彩,但在生與死之間到底要如何活得精彩?社交互動及溝通技巧是當精神科護理人員的基本功,在臨床上看到住院的病人往往社交功能退縮,與家人或工作上同事起衝突,我們往往需要協助他們找到問題的癥結點。有時候顯而易見,很容易找到答案,有些事根深蒂固自小時候的創傷經驗或者是潛藏在基因裡的缺陷,無法得到解決的特效藥。而完成專科或大學學業的新生護理師們,應該是在人際關係上已經有某種特定的基礎,需要的是職場倫理、專業素養、溝通技巧及領導能力的精進,這些需要在職教育及自己本身需求有認知去不斷學習才能精進。厚黑學或者是商場的爾虞我詐在醫院的職場絕對不是長久可以生存的良好人際關係維持方法,行為修正的技巧我們都知道,利誘當然有效,但是對於較為進階版的成人教育上,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頂端人類的需求是愛、歸屬感、尊重及自我實現,職場的人性化管理是當務之急,所謂「好員工是被教出來的」,需要瞭解如何在家庭、學習型組織內、社區團體做到自助互助、建立以專業及溝通領導能力發展堅固的人際關係才是王道。

  心理健康需要每日長久保養,十年前前往美國舊金山加州分校學習時就看到當地的專業工作人員每日「冥想」,下班後、假日都參加「正念減壓團體」,分享工作經驗,感覺很新鮮,想說這跟瑜伽的冥想、佛學打坐禪修有什麼不同,佛堂禪修及念經從小看到大也不覺得有什麼高深的道行跟功夫可學。這股風潮現在吹回東方,看著西方的「催眠」、「正念」、「正向心理學」,我常常想應該再練習這些可以促進心理健康的操作流程,了解並學習東西文化碰撞後具有科學根據的新興運動來幫助專業人員維持身心健康。

  其實「復原力」每個人都懂,每個人也都有天生具備的復原力,在了解復原力培養的重要性及身體力行願意去實踐、練習及深化,乃至於教育新一代、影響身邊的同仁、朋友及家中的長輩。當人人都為自己的復原力努力,社會上或者職場上依賴的人口下降,我們每個人的負擔及壓力才能減輕,或許大家使用健保卡的機率下降,大家才有真正的實力可以拼經濟,台灣有我們強大的專業團隊在國際上才可以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