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19 要幸福從「滋潤」生命開始  
要幸福從「滋潤」生命開始
 

●職能治療師 鄭莉蓉

  筆者在臨床上幫助過許多憂鬱症患者,在對這群長期「不開心」的人們作團體介入的期間發現,若暫且撇該疾病本質及病因不談,他們之中仍有一些共通點,其中之一即是本文所要傳達的概念-憂鬱症的發作可能與生活中各項職能失去平衡有關,故筆者希冀以在精神專科醫院中執行職能治療之經驗,向民眾推廣一些簡易的疾病預防概念,期望各位讀者未來都不會在病房中見到筆者本人出現。

  在現代社會,尤其是都市中,多數人除了基本的工作、睡眠、被動式的娛樂(指被動式的接收資訊,如聽音樂、看電影等)之外,在安排其他自我的時間或作息是有困難的。從生活中「職能安排」的觀點來看,每個人的「職能」主要包含三大範疇:工作、休閒娛樂與休息,若能將此三個範疇安排得「均衡」且「規律」,則較易達到身心健康的狀態,反言之,若此三範疇發展不均衡,便會影響身心健康。首先我們先從「均衡」談起,從現今社會大眾對生活品質越來越要求導致休閒娛樂產業蓬勃發展的現象中可知,休閒娛樂這個在過去常被輕忽的範疇日益受到重視,大家逐漸開始瞭解意識到到休閒娛樂與其他兩範疇之間的不均衡,無不企盼擁有優質的休閒活動得以紓解工作時產生的負面情緒與壓力,讓緊繃的靈魂或精神得以釋放至自由狀態,更可藉此獲得原本意想不到的新知,因此說它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必需品應不為過,研究亦證實透過活動可減輕心理上的壓力或緊張的感受,對身體、心理、社會層面都有一些治療的效果存在(如可增加社交的機會、拓展人際關係與對疲勞的抵抗力(陳麗華,1991、陳文長,1995)。但光有短時間的「均衡」還不足夠,還需長時間的「規律」方能產生更大且穩定的效果,研究發現養成規律健康之生活作息確實有助於預防憂鬱。因此在臨床上職能治療師們會透過「有目的之活動」,譬如:瑜珈、烹飪、手工藝、健康衛教、有氧運動團體等或安排可促進正向人際互動、心理調適等團體,協助個案在病房或生活中固定規律地參與有益的活動,在結構化的環境中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引導個案從中培養屬於自己的休閒娛樂,學習放鬆和紓壓技巧,以增進心理健康。

大多接受正統教育之民眾,年輕時為了學業拚死拚活的念書及考試,出社會後又為了工作忙得焦頭爛額,隨後便在不知不覺中進入的家庭為子女勞心費神,在此汲汲營營的生命歷程裡,直到退休後才恍然發現時間已逝,完全忽略了製造生命中屬於自己的「養分」,缺乏這個養分繼續滋潤老年後的生命。因此,渴望身心健康的「人」都應該留一些時間給私下的自己,留給自己「快樂」的時間,而這個時間內做的事無須配合他人。即使身體老了但心靈仍常保青春的秘訣就在於建立屬於自己的休閒娛樂活動。一位研究「失落」、「復原」及曾陪伴數以千計瀕死經驗的著名專家David Kessler也曾強調「玩樂是每個人生命力的泉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