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19 轉身自有桃花源  
轉身自有桃花源
 

●歐千芸

  老師我要畫畫、我要唱歌……大寮百合園區的晨間總是有許多熱絡的需求。但是,除了休閒娛樂活動,老人的生活難道除了看病與被照顧外,無法再有更進一步的訓練嗎?1:200的工作人力比中,職能治療能提供什麼樣的介入與服務呢?機構、家、社區的介入差距呢?在諸多的困惑與模糊前景中,搭上了凱旋下肢肌力模組的列車。

  開了一小時的車子,風塵僕僕的到台南,由繁華的市區開到小鎮,最後進入一個芒草比人高,蟲鳴鳥叫的地方,唯一能壯膽的是乘客座幫忙找路的同事。十分鐘的路程後,出現了紅磚瓦四合院,不自主的想起年幼時在鄉下與外婆共處的時光。

  老師你們來了喔~把我拉回了現實的世界。我的腳比較有力氣了耶~90幾歲的阿嬤是該班的班長,伶俐的招呼著大家,80歲的阿公認真的準備上課的材料。運動聊天中,得知該村老年人口占村中人數70%,70歲的老人依然是村莊的生產人力,雖然有一點點的失能,但是還要身負接送孫子的責任。年齡不再是限制,失能以不再是阻礙。

  村莊中的老人,彼此扶持農於空檔相約來團體,運動後一起用共食。村中老人共伴一輩子,一位80歲需要照顧全癱老公的婦人,原本退縮於家中,但村中的好友相約,還有模組的規劃,讓她有機會參與村中的活動,恢復原本的社交圈。貧困的老人,總是需要將團體不小心多煮的食物帶回,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幫助他人不顯於形,心中震撼無法言喻。

  老師,我這樣做對嗎?老師我要怎麼加強訓練啊~被他們稱作老師,心中汗顏我90歲時還能像你們這樣嗎?但回歸專業包袱,還是必需回歸老師的專業形象,醫院所常用的運動活動不再適合鄉村,他們的體能衰退也與一般衰弱老人不同,更沒有市區常見的復健器材,需針對特殊肌肉與生活可使用物品來建議。與孫子互動的小皮球、農用時所用的雨鞋、活動室的坐椅都變成了復健材料,復健活動需結合家中的成員,增加老人與家人的互動。

  回到家中後,身體疲憊,但精神卻很亢奮,是在醫療機構久了,讓我失去了什麼嗎?

  進入高齡社會,如何讓長輩活得健康、活得有意義是一項重要的課題,職能治療師透過運動顧身體健康,利用生活化的刺激達到頭腦活化目的。就朝著這條道路繼續往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