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5/7 網路成癮的心理社會治療  
網路成癮的心理社會治療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資深主治醫師 何志培

  報載一名王性高三男學生,家境小康,父親長年在大陸經商,母親是職業婦女,下面還有兩個妹妹。小王國小時在師長眼中是個聽話的孩子,一直都乖巧順從,功課也都在中上程度。惟上了國中之後,小王逐漸叛逆,時常跟媽媽頂嘴,對其母的管教皆擺著臭臉回應。小王的好友們當時都在風靡線上遊戲,故小王從國三起每天放學回家即打開電腦跟同學連線玩遊戲,且至少花五、六小時坐在電腦前,甚至不吃飯都無所謂。

  小王對讀書、學習、課外活動都沒興趣和動機,回家只想玩電腦而不寫作業,其母認為這樣會影響功課,故對小王下達限時玩電腦的命令。只要每次提到暫停玩電腦,小王即情緒失控,甚至亂摔東西、找妹妹出氣。小王國中時的成績平均約87分,現在退步到50分左右,父母對此相當苦惱,惟他自己一點也不在意,對於畢業後的升學也沒有目標或期待,反正除了線上遊戲之外,他沒有別的興趣或做得來的事了。臨床醫師判斷,小王可能已得了網路成癮了。

  青少年期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認同、開始探索自己的價值。他們常會自問 「我要怎麼做才會得到別人的認同?我要做什麼才會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此時他們會轉向同儕尋求支持,希望獲得認同。線上遊戲在此時即成為青少年的共同話題,加上聲光特效的吸引,自然比教科書有趣得多,許多年輕人一接觸就不能自拔。
當青少年將焦點從現實生活轉到遊戲的虛擬世界,其內在的動機逐漸被取代了。當年輕人花越多時間在遊戲上,越依賴遊戲帶來的成就感,原本日常生活中的學習動機就越低,最後變得除了玩遊戲之外,什麼都不感興趣,也沒有動機要改變自己。

  另外,當孩子因過度沈迷遊戲世界 (如小王只想上網,甚至不吃飯都無所謂) ,忽略家人和朋友,甚至失去對真實世界的興趣 (如小王對日後升學沒有目標或期待) ,漸漸退縮而不與人來往,也是網路成癮的重要警訊。

  「網路成癮」 是哥柏醫師在1996年提出概念;上述案例可說是青少年網路成癮的縮影。什麼是網路成癮呢?如果孩子出現下列情況:過度渴望上網、不能節制地長時間上網玩遊戲或聊天 (如小王每天花五、六小時在線上遊戲) 、不惜犧牲睡眠和健康、學習或工作效能變差 (如小王只想玩電腦而不想做作業) 、對網路以外事物失去興趣和動機 (如小王對讀書、課外活動都沒興趣和動機) 、被限制上網即情緒失控或過度沮喪等情形,就可能就是網路成癮。網路成癮者往往有認知偏差和不能控制上網時間,致使患者減少、甚至放棄接受教育的機會。

  由於網路成癮的發生機制相當複雜,干預效果的評估工具也各異。有一篇統合分析文章指出,相對於未接受或僅接受非實證基礎的心理社會治療之物質成癮障礙症者,接受實證基礎心理社會介入治療的人可達到近2.5 倍戒除成功率。目前網路成癮的治療策略大多是根據已被證實對物質成癮障礙症有效的介入方法而來,在此筆者回顧使用在成癮障礙症的心理社會治療。

心理社會治療
一、社區強化
物質使用因具有立即增強效果,被視為利社會增強物的競爭物。社區強化法乃是在教導及強化非物質增強來源的行為,同時運用許多已有實證支持之認知行為與預防復發介入的元素。此方法被證實在各式成人和青少年物質成癮者具有高成效。而青少年社區強化除聚焦在青少年外,同時包括父母元素,可得到最高的戒除率,並具有高成本效益。

二、認知行為治療與技巧訓練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已被證實在各式物質成癮中具有效果。此種介入著重在修正問題行為之認知前情與環境間的關聯,同時亦著重在應對技巧的訓練。此技巧訓練在達成戒除與處理共存問題中是重要的。電腦輔助訓練認知行為治療乃是大量運用影像與電腦的治療方式,被認為當附加於傳統治療使用時可增強效果,而參與者的應對技巧也有顯著提升。

三、動機式會談與動機增強治療
這是一種以當事人為導向、半指導性的方法,旨在幫助探索並解決對於改變所存的矛盾,以及增強行為改變。動機式會談通常為一次,並架構於治療的起始期,而動機增強治療運用相同原則,但療程較長 (可多達四次) 。筆者建議小王接受此療法,以增強其對讀書、學習的動機。研究顯示,動機式會談相較於控制組,可顯著衝擊物質使用行為,惟其效果會隨時間衰減。此外,動機式會談在重度成癮的治療上別具療效;而動機增強治療則與其他常見的心理社會治療具有相當的效果。

四、權變管理
在權變管理中,提供目標行為改變的附帶獎勵,這些具體獎勵能促成患者立即的正增強,此方法的基礎與社區強化相似。此外,對青少年與成人的菸癮亦可得到強力的控制。當與社區強化併用時,兩種方法皆顯示具有獨立的療效。另外尚有以網路基礎的權變管理,例如戒菸者在網路攝影機前吹氣測試一氧化碳濃度,達標者可透過網路得到立即增強物。

五、併存議題之心理社會介入
基於成癮行為常伴隨精神科共病或家庭失能,提供家庭諮商、就業、病人教育服務等可強化治療效果。在一項隨機分配的研究顯示,接受併存議題介入及美沙冬治療的鴉片成癮者,比只接受美沙冬治療者有較低的物質再使用率。筆者認為小王應接受專科醫師的診斷會談,以確定他是否有共病如憂鬱症、強迫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如此方能對症下藥。

六、手機心理社會介入
雖然此領域尚未完整發展,仍有初步證據顯示,當手機作為標準治療的輔助工具時,透過手機提供的心理社會支持,可顯著改善治療結果。此外,也可做為個人監測與預防復發的工具。

七、電腦化神經認知矯正/執行功能治療
在此理論,成癮行為被視為腦部決策過程的改變,與成癮行為相關的認知控制減少,導致衝動性腦部系統主宰了腦部執行功能。神經認知矯正,或稱為執行功能治療乃基於與執行系統相關的認知功能可以被復原,故能增加自控能力。此介入可透過電腦執行,在某一研究中,認知缺損的多重物質成癮者在接受此治療後,顯現認知表現有進步,比起對照組可維持治療更長時間。

結語
網路成癮率人口在經濟及科技進步的地區比較多,有人視為僅是個人嗜好所致的適應不良;也有人持相反看法,認為網路成癮是一種衝動控制障礙的疾病,應對症治療,本人的臨床經驗支持後者看法。
整體評估,本人建議小王應盡快接受相關之專業診療及心理輔導單位的長期追蹤,以免因網路成癮而影響到其未來、漫長的幸福人生。
如經上所言: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箴言22:6) 筆者謹以此經文與家長們共勉。

表一 從家庭關懷預防青少年網路成癮
關懷類別 內容說明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孩子成長過程中,親子溝通質量的好壞,決定著孩子成長的道路。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助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建立優質的父母養育方式 青少年網路成癮和家庭教育方式密切相關,父母養育方式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

改善家庭功能和社會支持 網路成癮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常出現 「父親功能」缺失的現象,且他們體驗到的社會支持較低。應盡力改善家庭關係及家庭功能,提高其他社會角色 ( 如學校、政府等 ) 對這些青少年的支持
製表/何志培
表二 從學校教育防範青少年網路成癮
教育類別 詳細說明

調整教育目標 要建構在尊重學生人格發展上的包括思想、道德、心理和審美素質等在內的綜合目標體系;其中尊重和滿足學生的人格發展要求,培養健全人格更是基礎與核心
改革敎育內容 重視人生觀的教育,強化生命教育,填補挫折教育和悲傷教育的空白,加強責任意識的教育
美化心理環境 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努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培養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和成功意識,教導青少年自我調適的方法和技巧
製表/何志培

網路成癮的青少年


上網成癮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