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6 我也可以決定我自己的用藥  
我也可以決定我自己的用藥
 
●護士 邱俊雯

以前國內醫療常見的現況是醫師單向的告知解釋病情、用藥種類及建議的治療方式,印象中醫師說的話一定是絕對的、正確的,也許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可以選擇哪一種治療方式最適合自己。近期,在全球化醫療及精神病患權益被不斷的提醒及強調下,現今醫病互動模式已改變許多,醫師在進行相關醫療決定時,必須提供跨專業領域及服務,家屬及病人也能共同在開會時,在瞭解充足的醫療資訊下,讓病人及家屬瞭解疾病資訊及治療方法,與團隊一起討論病情。病人是最能夠知道哪一種治療方式適合自己也最清楚自己的忍受範圍到底到哪裡,醫療人員必需藉由適當的溝通,協助病人找到適合自己治療方式,適當授權讓病人及家屬為治療做選擇。

舉例來說,在給予精神心理疾病病人用藥物時,會告知並解釋用藥目的、藥物作用及副作用、用藥時間、途徑,所以新的三讀五對變成三讀六對,新增一項為病人自我核對,所以此時主治護士能夠運用方便的資源並將病人所吃的藥物做成一張小卡,裡面包含詳細且口語化的作用及副作用,提供給病人,讓病人更瞭解自己吃的藥物,因為病人是長期服用的藥物,自己本身對藥物導致之效果及副作用都要非常的清楚,在照護精神科病人時,本來就要有個別性,不能單單只是對一種藥物說明穩定情緒作用或者是抗精神病藥物的作用從頭說到尾,對其他的藥物副作用避而不談。

有一天在我們病房,A病人前來護理站表示:「護士,我就是吃這顆藥物會造成我尿不出來耶!以前就曾經這樣,能不能跟醫師說我不要吃這顆藥?」爾後和主治醫師交班,醫師前去與病人會談,瞭解病人的藥物副作用,這顆藥物本是醫師為了減輕病人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而開的,知曉病人主訴及需求後,了解個案反而對此藥物造成的副作用更為在意,隨即做停止此類藥物之服用。現代醫療已不再像以往都是單向的醫師醫囑,病人有什麼疑問及反應皆需要立即反映給醫療人員知情,而工作團隊也需要立即重視病人主觀的感受,輔以客觀的專業人員判斷及解釋溝通,這樣臨床上才會有良好的醫療效果,而病人的生活品質也會獲得改善。

病人對於醫療人員單方向的解釋不同治療效果和風險,常常因為無法了解內容,自我決定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說明的內容因文化差異及難易度也難免有遺漏或無法理解,導致治療結果與預期有落差,醫療人員需要具備文化敏感度,可以使用口語化的原則且易懂的語言種類做成衛教內容,可以選擇影片或者文字,供病人及家屬觀賞或閱讀的同時,再從旁補助說明,也可以和醫師一起討論並做出共同決策,醫師協助家屬及病人有權力的做出醫療選擇和決定,提供以「病人為中心、團隊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達到有效的溝通,也能獲的病人及家屬最大的信任,改善醫病關係,減少醫療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