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6 與杜鵑花共舞  
與杜鵑花共舞
 
●護士 許倍甄

  猶記實習時在心中對自己說絕對不踏入精神科,誰知怕什麼來什麼,在因緣際會下也默默踏入精神科十餘年,這段時間對精神科的心態也有許多的改變,從原本的排斥到如今的喜歡並投入在工作中,造成此轉變主要原因有二,一為病患與前輩的指引,其二為從患者身上所得到的欣喜,讓我願意繼續深耕於杜鵑窩中,以下就此兩部份的心路歷程一一分享:

  剛畢業時選擇自己所喜愛的外科系職業,外科體系腳步非常迅速,臨床照護中充斥著”忙、茫、盲”,總是跟著常規照護跑,相形之下與患者的談話互動其實都是非常表淺的;直到為了就近照顧家人,才轉換了工作跑道同時也學習不同的專科經驗,照護著一群被社會淡忘的天使。還記得踏入病房時,那是一個大病房共有108位男性病患,當時帶著我環境介紹及到每個病房認識病患的那位大哥,我想姑且叫他”大哥”好了,我的第一週完全是跟著他打轉的,他一一仔細地介紹病房的每個角落,甚至還把病患的特性、習慣,如數家珍的告訴我,讓我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107位病患,因為大哥,讓我跟大家的距離一下子縮短,然而我卻發現怎麼有一位病患我完全都沒有看到他,我怎麼找都找不到他,也都沒有跟他自我介紹過,在疑惑下我拿著病患名單詢問”大哥”這個人到底是誰,還記得當時”大哥”搔搔頭說:「ㄟ,我就是他啊!」哇!我當下真的非常非常的訝異,居然是一位病患在幫我環境熟悉耶,而且我完全沒有意識到感覺到他是病患,原來精神科病患可以恢復到這麼的社會化,這完全顛覆了我以往對精神科的觀點,原來精神科也可以跟外科一樣,讓患者盡可能地恢復到發病前功能,這啟發了我探究精神科的精神。

  隨後,我的精神科師傅將她畢生所學還有經驗一一傳授給我,包含許多精神科特有的技巧,如:溝通、自殺防治、約束隔離等等,技巧及經驗的傳承真的太多了,三天三夜講都講不完,再加上我本身屬於”活動鳳梨”的體質,很多事情我總是可以莫名其妙地遇到,但師傅都不曾嫌棄我的特殊體質,總是不斷的叮嚀小細項教導說、寫、做一致,因此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功。在基礎功完成後也給了我很多空間發揮,當時我觀察病患年齡有趨於老化,加上精神科用藥致使患者反應遲緩、行動不便、思考敏捷度下降,使得活動危險度大幅增加,師傅就鼓勵及指導我設計老年團體治療的進行,藉由撕紙畫活動加強末梢感覺,懷舊療法讓患者訴說過往回憶,減少社交退縮,串珠活動訓練手、眼協調能力……等,已練就更高深的功力,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辛苦除了改善患者後續的生活品質外,也讓我自己累積了許多不同的經驗同時也從中獲得成就感及欣喜。

  「教學相長」這個字句,套用在我與病患彼此上是再適合不過了,過去總認為我在照護病患,無形中有上對下的階層存在,但在杜鵑窩中我們彼此是相互學習著,每朵杜鵑花有著不同的色澤、芬芳與所適合栽培的土壤,不同的特殊性都值得我好好去品味並從中學習如何讓它可以更加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