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14 沒有鎂光燈的志願服務  
沒有鎂光燈的志願服務
 

●社會工作室 林文惠

  在這個「以圖為證」、「分享照片」的時代,為了尊重病友就醫隱私,精神科志願服務多半是沒有鎂光燈、無聲且無影像的服務,為善不欲人知。
許多精神科朋友生病後,受精神症狀干擾如憂鬱、焦慮、幻聽、幻視或妄想等,影響生理、心理及社會生活功能表現,生病過程往往易遇到人際互動的挫折:不被瞭解、誤解、疏遠、衝突,甚至被排斥、隔離,影響他們就醫、治療及復健的動機,長期致使精神疾病趨於慢性化,出現更被動、退縮或退化行為。文榮光醫師曾形容精神病友為帶刺的玫瑰花,症狀好比花刺,只為了自我保護;當人們不知如何與玫瑰相處,陪伴照顧時就容易被刺傷,花瓣也會相應受損。因此有意義且適當的人際支持是精神病友復元長路必要的滋養元素,關係的療癒是融入社會的基礎。

  慢性精神病友的治療及復健除了各種專業人員外,也需要志願服務人員(志工)的投入,共同營造支持性的療育環境,透過長期穩定的人際關懷,輔以修復他們受創的身心。曾經有位門診病友回饋來本院最高興的二件事:看醫師及看志工媽媽。當就醫不再是被強迫的苦差事,而是人際關係的滋養,他願意接受治療,離復元就近了,家屬也可以減輕照顧負擔。

做別人不想做的,愛別人沒能力愛的服務

  精神專科醫院的志願服務存在許多挑戰,主要是招募困難,因為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誤解,影響民眾來院擔任志工的意願。前隊長貴枝姊總會提醒:沒關係,慢慢來,要找真正想用心服務的志工,急不來。我曾詢問她為何多年來能堅持擔任本院志工?她說志願服務就是要做別人不想做的,而且要不斷學習,才能把服務做好;如果哪一天醫院不需要我了,我就會離開。

  本院許多志工特別是高齡(超過65歲)志工,都有類似讓人忍不住按讚的志願服務精神,他們從民國77年松梅吟志工隊成立後陸續加入,由烏絲少婦變成銀髮長者,將青春歲月奉獻在服務精神科病友,把病友當做自己的孩子如阿照姊、淑珍姊、蘇市姊、美珠姐等,或當作家中長輩服務有律尹姊、秀霞姊等,盡力理解、協助他們就醫及復健,其中阿照姊更是每年浴佛節出錢出力,聘請高僧至大寮百合園為家民祝福。幾年前我擔任志工督導時有位門診病友來跟我懺悔,他說因為心情不好,罵服務台的志工媽媽,現在很後悔,我當場機會教育,鼓勵病友向志工道歉。事後我詢問志工,志工回應說他就生病了也很痛苦,沒甚麼好氣、好委屈的。對於志工被罵不還口,持續地同理、關懷病友的涵養非常佩服。

  許多民眾認為有愛心就可以從事志願服務,其實是不夠的,精神科朋友需要的並不是同情、憐憫 ,而是對精神症狀、治療及復健理解後,真誠同理、包容、適當的回應及長期陪伴。在本院從事志願服務,必須接受職前、在職訓練及不定時督導。因為在服務過程有時會遇到各種變化球,要有處變不驚的態度及適當回應,例如情緒激躁病友在你面前吼叫、說著說著哭起來,病友家屬在大廳爭吵;關心熟識的病友,卻得到辱罵回應;失智長輩無預警被留在大廳,原來家屬去開車等。若至慢性病房帶團康活動,志工們則需有超乎常人自嗨(high)、耐心及挫折容忍度,才能帶動慢性精神病友的心,讓他們參與活動。

活到好、活得老、活得健康快樂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政策架構,主張從健康、參與及安全三面向提昇高齡者生活品質、持續積極參與社會。根據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的資料台灣預計明年老年人口將達344萬人,約佔總人口14%,進入高齡化社會,政府積極推動各項因應工作,其中之一鼓勵高齡者者參與志工工作。

  本院志工隊65歲志工近3成,服務年資15年以上者約佔41%,這群高齡志工在青壯年時期就投入志願服務,迄今仍努力保持健康、積極參與服務,也從服務中獲得助人快樂。國小老師退休的楊姊10幾年如一日服務,她總是笑瞇瞇地說精神病友的回饋最真誠,他知道妳對他好,都很有禮貌,尊敬妳為老師,幫妳提道具。好幾位志工媽媽如貴枝姊等表示自己從平凡家庭主婦到團康高手,服務讓她們學習成長,從中肯定自己的價值。前志工隊隊長秀玲姊跟學生志工經驗分享時常會提到志願服務過程,讓她更懂得珍惜、惜福、感恩及愛自己。長期服務老人病房的高齡志工蘇市姊、美珠姊及翠霞姊,常說自己是老人服務老人,很高興還有機會服務,看到病友的微笑就夠了。我常常從這些志工特別是高齡者身上看到人生智慧,不能小看自己,把握且珍惜可能的機會,純粹地樂活、樂在服務;謹以此文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