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5 參加「第17屆亞洲生命倫理大會研討會」及印尼參訪心得  
參加「第17屆亞洲生命倫理大會研討會」及印尼參訪心得
 
● 謝冠瑩

  此次本院由陳正宗顧問醫師及周煌智顧問醫師帶隊參與105年11月14日至17日於印尼日惹所舉辦的第17屆亞洲生命倫理大會(ABC, Asian Bioethics Conference),並發表近幾年我們於國際合作訓練和災難醫學的成果。

  周煌智顧問醫師報告主題:Disaster and Newborn Power for Resilience,報告內容主要是探討台灣在各項災難(包含921集集大地震、莫拉克風災、81高雄氣爆、台南大地震、社區關懷定點)如何透過精神專科醫師的介入,協助民眾在創傷後生活重建,在現場也引起廣大的迴響,因為重大災難並不只出現在台灣,世界各國都會遇到這類的問題,不只是受災者,包括倖存者的心理健康,愧疚感及罪惡感,生活常規的重建、悲傷治療、週年效應,在這個跨文化的討論會中,也激盪出不同的火花。會場中的韓國人,提到對於天災,韓國文化認為執政者應該要負全責,因為執政者應該要準備好應付突發狀況,因此無法應變時,執政者應該要下台。反觀印度文化,階層意識濃厚,對於天災人禍,多認為是自己的宿命,償還前世的債,來世會投胎到更好的階層,因此 「認命」,這部分跟台灣文化的「宿命論」很像。大家都同意在災難現場,宗教是安定人心的力量。在災難現場的危機處理,必須考慮不同的文化脈絡。在現場提供不同文化的休息室,也許是一個可行的方法。但是在引進宗教團體的同時,也要小心這些宗教人員並沒有受過精神醫學的訓練,因此對於情緒的處理可能不夠敏銳,也可能依據教義提供建議,反而造成罪惡感及諱疾求醫的問題。現場也討論了在災難現場設置心理小站的用處,大家一致同意效果不彰,因為大家都認為自己沒有精神問題,反而是按摩站、食物供應站門庭若市。這也提供我們一個想法,為什麼精神醫學從業人員,只能劃地自限的在心靈小站呢? 因為許多精神疾患,個案不自覺有情緒問題,只覺得身體僵硬、疼痛,引進走動式服務、職能治療和物理治療,提供放鬆練習,也許更能引來人潮。語言的隔閡也是需要注意的,尤其是台灣目前有許多新住民,精神醫學最重要的會談,也可能因為語言不通而無法提供協助,可以適度尋求外語人員協助。

  周煌智顧問醫師報告了台灣的家庭暴力現況,引起現場人員的討論。首先是印尼醫師提到國內調查,印尼女性嫁到台灣,受到家暴盛行率是三成,不知道台灣本土研究結果為何?他們想了解台灣政府對於外國人受到家庭暴力,有何處置及預防措拖?印度醫師提到家庭暴力超過五成;韓國人提到傳統老公是天,因此有許多家庭暴力被視為理所當然。台灣的家庭暴力問題,受到國際學者的關注,是我們的奇恥大辱。但是現場討論中,提到了一些脈絡。第一,因為語言的隔閡,雖然有受到家暴的事實,但不知該如何求助,該向誰求助。第二是小孩的問題,現在台灣的家庭暴力,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小孩向學校老師舉發,顯示我們的學校家庭暴力防治教育成功。第三部分是社會文化的改變,尤其是鄰居的舉發,這個部分引起越南及緬甸人的討論,因為當地家戶之間的距離大,鄰居交流並不如台灣密切。最後一個是經濟的問題,許多新住民隱忍家庭暴力的原因,是因為擔心自己失去經濟支柱。

  此次於大會與不同國家的人員交流,讓我們發表了一直以來的努力成果,同時也激盪出不同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