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11 我不是過動兒,我只是罹患了過動症  
我不是過動兒,我只是罹患了過動症
 

●黃淑珍 臨床心理師

  好像每一個人都會生病嘛,像阿公得了高血壓的病,阿嬤得了糖尿病,姐姐感冒了,大家不會叫阿公「高血壓人」,叫阿嬤「糖尿婆」,叫姐姐「感冒兒」,為什麼我得了過動症,就叫我「過動兒」?

「過動兒」好像變成我的身份,好像我除了過動兒外,就沒有別的了。別人只要說「他是過動兒」,他們對我形成的印象就是那個讓人傷腦筋的樣子:好動──動來動去,靜不下來,話很多;衝動──等待不住,常插嘴、插隊,想到就衝,不時會動動別人,惹別人生氣;注意力分散──容易分心、注意力難以持久、經常丟東忘西,忘記交待的事;除了那個讓人不歡迎的樣子外,他們不會想到我的其他種種;而且他们好像當我們每個得了過動症的人都是ㄧ個樣子。其實那只是過動症的症狀,並不是我,就像感冒會流鼻水、發燒、咳嗽,這些都只是感冒症狀,並不能代表我。我還是原來的我,只不過生了過動症這種病而已嘛,我還有其他的特色,譬如我的心腸很好,我很會畫圖,我很有想像力、、、、而且,我跟其他罹患過動症的孩子也不同啊。

其實誰願意生這種病啊?我寧願生ㄧ百次感冒,也不願生這種病!這種病的症狀呈現在行為方面,所以很容易被誤解,因為一般人很容易根據一個人的行為就推論他是個怎嚜樣的人。所以,若你們真地這樣推論我,那真是冤枉啊!

其實,過動症的全名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疾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病呢?醫師說,直至目前為止,醫學比較傾向認為是腦神經功能上的問題所造成,一些研究發現可能與大腦前額葉部份的功能不佳有關係,因為大腦的這部分和控制與管理的能力有關,所以罹患這病的人在這些方面的能力比較差,有時也連帶影響到工作計畫、解決問題、內在語言規範行為的能力,有些患者不只在認知行為方面受到影響,就連在情緒上也受到干擾,所以呈現也許是固執、拗、容易發脾氣、容易有挫折感…;有的患者甚至連動機也受影響,對於較無趣或者須努力很久才能得到滿足的事提不起勁。

但是請不要因此就放棄我們,認為既然是大腦問題就無可救藥,其實,只要經常的訓練與練習,我們就能把這些方面較弱的能力逐一補強起來,也許別人需要兩、三次就可以把某個行為做好,那我們也許要練習個二、三十次才能把它做好,也就是需要不斷地重覆練習,就如我們中國人說的「勤能補拙」一般;同時有一些補救的策略也可以彌補這些方面的缺失,例如記事簿、提示單、擬定計畫表、時間管理策略、生氣控制策略…,都能彌補這方面的缺失!親愛的大人,所以麻煩你們不要把我當成不聽話的壞小孩,我們也是疾病的受害者,而當我們有一些讓你頭痛的行為時,也請能多多包涵,並請能耐心地教導我們、訓練我們,久而久之我的行為就可以軌道啦!到時候我們都會有成就感,而且你和我都會變得比較輕鬆喔!至於如何幫助或訓練我們,可以請教這方面的學者或專家,像是這方面的醫師、臨床心理師、特教老師…;坊間也有一些這方面的書籍可供參考喔!所以我極力地懇求你們能了解這個病對我的影響,不要誤解我;也懇求你們,不要因為我生這個病而放棄我,請幫助我一起來對付這個病,減少它對我的干擾與傷害!


圖片來源:https://goo.gl/pfp6ob


圖片來源:https://goo.gl/HVuh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