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11 寶可夢現象:成癮 VS 職能  
寶可夢現象:成癮 VS 職能
 
● 職能治療師 鄭駿樺

「那年我們一起抓的寶可夢」近期最夯的話題,不僅造成全球一股風潮,更帶來無限的商機和隱藏背後的危機。

什麼是寶可夢呢?任天堂(Nintendo Co.)推出的擴增實境手機遊戲「精靈寶可夢GO」(Pokémon GO),玩家需要在遊戲世界中捕獲精靈寶可夢並訓練它們,遊戲世界的地圖是現實世界的整個地球,且可提供玩家免費的寶可夢補給站(PokéStop)和道館(Gym)就是基於《Ingress》地圖上的傳送門(Portal)的位置資料。玩家在獲得寶可夢蛋後可以使用孵蛋器,需要玩家在現實中行走或移動來達到一定距離才可以孵化成功,獲得新的精靈寶可夢。玩家在道館中會將選擇自己的派系,不同的派系之間會有戰鬥,透過戰鬥獲得金幣來購買所需設備。

由於龐大玩家所帶來不少意想不到的影響,有的商家因鄰近補給站而吸引人潮湧入,交通運輸也順勢推出抓寶之旅進而增加其使用率。因補給點放置於社區地標、公園、歷史建築、甚至在電信公司在彩繪變電箱上,讓過往不多關心社區身邊事物的民眾,除了可以多作運動之外,也可以重新認識自己居住的區域。但相對地某些過度沉溺於寶可夢反而讓自身其及周遭人也一同陷入危機中,例如:北投公園附近交通常癱瘓造成居民困惱、彰化有民眾太專心抓寶而跌6公尺深溝骨折、幼童半夜不睡於西門町只為抓寶等社會事件層出不窮,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就醫學角度來看癮被用於描述精神強迫或者過度的心理依賴。成癮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即使這些行為可能造成不良後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續重複。手機成癮症常常造成專注力下降,並且帶來緊張、焦慮的心情,因此抓寶行為無形中已經讓多數人陷入成癮現象而渾然不知,導致許多人生活作息不正常甚至熬夜失眠只為抓寶等誇張行徑,部分玩家沉醉於自我世界以及出現似「喪屍」行為(只有在馬拉松比賽,要不然就是群眾企圖逃離異形(Aliens)或是恐怖攻擊才會出現)嚴重妨礙交通。

依據職能的觀點寶可夢能改善社交障礙、減緩憂鬱情緒、促進手眼協調能力、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培養休閒興趣。透過抓寶讓人彼此有共同話題,建立溝通橋梁、協助走入群眾、減少孤立感。身體活動能分泌幫助睡眠、改善情緒與紓解壓力的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於改善憂鬱症症狀。丟寶貝球來抓神奇寶貝可訓練視知覺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兩側協調能力。尋找神奇寶貝須具備現實定向感才能達到目的地及如何選擇適度的工具來抓取神奇寶貝等實境遭遇的問解決能力。抓寶過程中會漸漸養成習慣、增加休閒活動比率(老人參與而獲得成就感,不會覺得落後時代潮流、提升親子互動時間和增廣親子戶外活動點)。從寶可夢遊戲讓我們省思虛擬情境的活動能提升參與的動機和趣味性,如何主動養成習性,透過活動將其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其發揮職能角色,達到適度的職能表現。

正所謂「水能能載舟亦能覆舟」寶可夢現象值得省思,當過度沉溺無法自我節制會導致成癮而造成生活上的困惱甚至有害身體健康,相反的若適度地透過遊戲達到適量的身體活動舒緩壓力則會帶來正向的成效,所以要玩得好、玩得巧,才是對自己身心狀況最好的上策。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